English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着力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

2007-07-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张治武 许传华 本报记者 夏斐 我有话说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组建后,确定“以本为本、以生为本”的办学思想,确立“遵循规律、明确定位、打造特色、加快发展”的办学思路,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用三年时间在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学方式和管理规范等方面,把金融教育提升到本科教育层次,融入到本科教育主流中去。目前,这一目标顺利实现。金融学院在

今年的全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了第一名的突出成绩,在全省高校中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

“吸纳培养提高”

针对组建之初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偏低的突出问题,金融学院坚持“吸纳、培养、提高”的原则,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教师,四年来引进教师13人,其中“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一人,博士11人;另一方面,提升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四年来有近10名中青年教师通过在职学习,已获得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在金融学院师资队伍中,已有教授8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4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3人,享有“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教师1人,“湖北省政府专家津贴”教师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跨世纪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荣获“全国金融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湖北省优秀教师”等称号的教师9人,组建的科研团队被确定为“湖北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由于教师队伍的水平迅速提高,四年来,金融学院在“区域金融发展”、“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等领域取得突破,已承担了6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出版了学术专著3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0多项,公开发表论文500多篇。金融学科被评定为湖北省重点学科,金融学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品牌专业并被湖北省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专业,金融学科被批准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被评定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货币金融学》等课程被评定为省级精品课程。

“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

“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金融学院不断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四减四增”:减少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增加金融改革、发展与创新的课程内容;减少单一性、理论性课程内容;增加综合性、实务性课程内容;减少专识性课程,增加通识性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四年来,共淘汰6门课程,新开24门课程,涉及到教学内容增减的课程30余门。

金融学院在完善传统课堂讲授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电子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完成所有专业课程的电子教案,教师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比例达到90%以上。在《国际金融学》等涉外专业课程中大胆尝试外语授课,“财经类专业双语教学拓展模式”荣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3年,创办了国际金融本科实验班,建立了“导师制”、“创新学分制”、“淘汰制”等一系列创新性教学管理制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验班学生的综合素质优秀,就业率和考研率均明显高于平行班。学院已完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湖北省教育厅确定的10多项教研课题,公开出版了《金融学科创新与教学改革研究》一书,“国际金融实验班导师制教学改革创新实践研究”等4项教改成果荣获湖北省人民政府和学校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奖”。2005年,金试Q0442班获得湖北省示范班集体;2006年,金融学院荣获特等奖学金称号的学生人数高达全校获奖人数的40%。

彰显“应用”定位

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技能课和职业(岗位)实训课程占全程教学计划的30%以上。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开展证券、期货、外汇等金融业务模拟教学,成立了学生模拟证券投资公司,成功主办两届武汉地区高校“华泰证券杯”模拟证券投资大赛。国际金融Q0441班梁启彬同学摘取2007年度“校园股王”桂冠。成功建立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结合的新模式,先后举办了“金融文化节”、“金融高层论坛”、“行长高级论坛”、“股市沙龙”等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

由于长期依托行业办学,金融学院与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组建以来,继续积极争取金融行业的支持,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将实习、就业与行业的发展紧密融合;聘请20多位实务部门专家担任客座教授;采取挂职锻炼等措施,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根据金融行业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自开办金融教育以来,已累计为金融行业输送专业人才5000余人,培训在职干部3万余人次,他们大多已成为金融系统的领导或业务骨干,毕业生在金融系统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为继续提升本科办学影响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