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健全高校院系二级党组织工作机制初探

2007-07-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宗荣 楚广兴 我有话说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学科建设的发展,过去以系、教研室为单位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逐步转变为以院、系为主的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的改变,对高校内部的领导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此,部分地方党委明确在高校院系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建立与行政职能变革相适应的党的组织机构,使党组织既能发挥组织领导和监

督保证作用,又能使行政部门放手大胆地开展工作,党组织与行政分工负责,共同承担起领导院系工作的重任。

高校院系二级行政管理模式,以及与之配套的党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在实践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不足:定位不明确,缺乏对自身政治核心地位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高校院系党总支应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院系级及其以下党的组织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高校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程序性的规定,使得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角色难于把握,工作开展的情况往往受党政主要领导的个人素质、相互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从工作运作情况看,既存在党组织大包大揽、党政不分的现象,也存在党政分离、缺少沟通的现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未能有效地融入到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之中,有的甚至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视为额外的负担。组织不规范,缺乏系统完善的组织体系结构。目前,高校院系基层党组织的设立总体上按照党总支(分党委)――党支部――党小组的纵向层次构建。党员管理分为教工与学生两类,归属上基本按照院系行政机构的设置划分。但在现实工作中院系党建的力量不平衡,党组织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与沟通。人员不精干,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战斗力有待加强。当前,高校院系基层党政工作的建设不平衡,院系行政负责人大多是由一定学术地位的教师担任,而党组织负责人的学术地位相对较低。各单位对行政负责人的选拔和培养抓得比较紧,而对党组织负责人的选拔和培养抓得比较松,存在着“一手紧,一手松”的问题。效果不突出,党建内容、形式与方法缺乏创新。目前,高校院系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着组织生活方式单一,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的现象。个别基层党组织甚至敷衍了事,存在重行政科研,轻党务活动的倾向。

院系党组织是贴近一线的基层组织,加强院系党组织的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也是高校完成各项教学、科研任务的基础和保证。为此,要明确定位――建立院系党组织的目标导向机制。高校院系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是本单位的政治核心,承担着为推进院系改革与发展提供组织和思想保证的重要职责。一是要统一思想,成为广大基层党员精神上的归宿地,要切实加强先进性建设,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主导力量。二是要明确权责,成为院系各项工作的支撑点。党的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把握方向,整体规划,监督落实上,要为行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要科学布局――构建院系党组织的科学结构机制。院系党组织作为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其布局结构要科学合理。要结合学校实际,逐步采取矩阵式的职能布局,理顺隶属关系。党支部应建立在能够相对独立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工作实体上,尽可能与行政组织相对应,以便于上下之间,横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要强化队伍――形成院系党组织的队伍建设机制。要使院系党组织建设走上制度化轨道。首先是责任机制。要明确院系党组织班子的工作职责,做到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其次是目标机制。要根据院系党组织建设的任务,实行目标管理,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工作目标,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再是考核机制。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定期考核,加强督察。四是激励机制。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要注重实效――落实院系党组织的创新发展机制。院系党组织工作要取得实效,就要在创新发展机制上下功夫,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消除“空白点”,不断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凝聚力。一是要创新工作方法。由直接向间接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由凭经验办事向按章程办事转变。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主体活动为抓手,探索新路子。二是要创新工作内容。围绕全体党员和群众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以网络信息化手段丰富党建内容,将党建内容融入到教学科研实际工作中。努力使党组织的工作方法和内容紧跟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步伐,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提高党组织工作实效。(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