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在胡锦涛总书记主持的2007年春节团拜会上,温家宝总理说的这番话,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构成时代的强音――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2002年12月6日,引人注目的十六大刚刚闭幕不久。
胡锦涛总书记就带领党中央书记处的全体同志来到一个特殊的地方――西柏坡。在那里,他们重温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随着他们的脚步,人民开始了解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思路――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许多人都注意到,胡锦涛总书记下基层,经常到贫困地区考察。每逢公共长假,他就和中央其他领导到基层去。他同困难群众促膝而坐,嘘寒问暖。他对乡亲们说:“这些政策,你们说好,我们就继续办;你们说还不行,我们就改进。”
让看病吃药不再难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坚持执政为民,首先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
2003春季,“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我们从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及时做出必要调整,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这是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的。
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建设不能滞后。
人们还记得,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总结抗击“非典”疫情时,明确提出要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这么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么众多的人口,要彻底解决看病吃药的问题谈何容易。但是,国民的健康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连续几年,都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交议案、提案。他们认为,看病难是城乡居民共同面临的问题。造成看病难、吃药贵,是因为医疗资源人均水平较低,配置不均衡,难以满足群众需要。医疗费用上涨速度超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而且价格过高。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合理,公益性质淡化。要改变看病难、吃药贵,各级政府在医疗保障制度中需要担负起重要的责任。
人民群众的呼声就是决策的动力。改革的成果要人民共享,难度再大,也不能让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要让普通人看病不再难、吃药不再贵。
很多群众虽然背不出具体的政策条文,却分明看到,这几年关系群众看病的措施一一推出。
――平价药店在全国遍地开花。
国家公布了一批又一批限价药品,这样的好事、实事,让吃不起药的困难群众从心里乐出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的管理体系、调整医疗服务市场。根据国家、社会、个人承受能力和安全、有效、价廉的原则,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重点打击医疗卫生行业的商业贿赂。
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加强药品价格监管,严禁虚高定价。居高不下的医疗和药品价格,终于降低了。隐藏在医疗卫生界的“蛀虫”被挖了出来,多年来,靠医疗器械和药品发不义之财的郑筱萸们受到了正义的审判。
――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
――“医保”制度改革深受城乡百姓欢迎。
在城市,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建立健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困扰城市贫困群众的看病吃药问题终于有了着落。
安徽省金寨县2006年11月启动城镇合作医疗,全县有31720户、80135人参加,其中有一万多名下岗职工。
厦门市从2007年元旦起,把城镇居民全部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建立政府主导,财政资助和个人及家庭缴费相结合,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的社会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在农村,广大农民不再怕看不起病了。
从2003年,开始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2005年,中央安排30亿元国债资金支持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扩大到671个县,惠及1.77亿农民。
2006年中央财政支出42.7亿元,提高4.1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开始缓解。
上海市松江区从2005年4月起,建立了以乡镇为单位的合作医疗补助、区合作医疗大病统筹和困难群众大病救助三条医疗保障线。目前,全区农民合作医疗投保率为93.65%,农村居民就医的护理费、住院费、诊疗费等费用也被列入报销范围。
医疗保障是个世界性难题,许多国家至今都没解决好。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在探索中认知,在实践中求解。“看病难、吃药贵”在社会和谐之声中正逐步得到解决。
让千家万户享受公平教育
“上学难、上学贵”,事关千家万户,群众反应强烈。
如何为大多数人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这是万众关注的焦点,也是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必须攻克的难题。
“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这是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这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即是“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要从根本上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上不起学使教育的福利性和公平性受到损害。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应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向贫困家庭的孩子倾斜,通过恢复教育的福利性,维护教育的公平性。从而真正解决贫困地区、贫困孩子上学的问题。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要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完善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鲜明、有力。
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上学难、上学贵”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仅2006年,全国财政就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为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中央财政连续3年累计投入90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7651所学校受益。
――投入80亿元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延长教育工程,覆盖中西部地区8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一亿多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不收学费、杂费,实行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农民工子女由于随父母在异地也享有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吉林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7年春天,和教育部一起为吉林的中小学拨付资金8.6亿元,补助农村中小学校的公用经费,惠及全省232万中小学生。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让33733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走进“城市课堂”,享受同等优质教育。
广西壮族自治区为进一步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确保做到“应扶尽扶,绝不遗漏”,凡出现“应扶未扶”,遗漏达一定数额的,相关当事人将被追究责任。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绝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确保了当年考上大学的2.33万名贫困新生全部顺利入学。
“教育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人们欣喜地看到许多辍学儿童重返课堂,数以千百万计的贫困生舒心地跨进了大学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