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产品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精神

2007-07-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曾凡 我有话说

前不久,笔者在凤凰卫视的一个节目中看到,他们在国外的街头进行了一次观众调查,请外国人谈谈对中国电影的印象。结果,观众比较集中的印象是,人会在天上飞来飞去(指武打影片的画面),暴力,大辫子,穷困,落后。很少有对当代中国的直接印象。个别观众知道张艺谋的色彩和李小龙、成龙。

看到这个节目使

我很震惊。我想,至少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就有各种不同内容不同主题风格的电影电视作品被输出到国外,为什么经历了二十年的时间,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仅仅是武打、大辫子和穷困落后呢?这是不是说明,我们自己只向外国人展示了自己的这些方面,而没有向人家介绍当代的真实的中国呢?与这个节目所反映的现象相类似的是,有人曾经写文章介绍过,在国外有时候有些外国人看到记录当代中国的生活照片竟会不相信,以为这些照片是虚构的。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似乎没有照片中所展示的那些当代元素。

把电影中的虚假的画面当成真实的中国,把照片中的真实的中国当成虚构的中国。这个巨大的反差说明了什么?说明在一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文化产品输出是不成功的。我们只是输出了产品,没有输出文化。

作为自觉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姿态,我们应当向世界提供什么样的中国形象?笔者以为应当是代表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文化信仰,体现了中国人的人性特点与人格特点,既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又有鲜明的当代色彩,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承认和接受的形象。

中国形象可以体现在不同形式和不同主题的作品中,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历史故事和当代故事都可以,关键不在于故事的时间背景,而在于作品中必然包含着创作者自觉的文化身份意识。只有在自觉的文化意识主导下,作品才会洋溢出文化的自信和文化的感召力。比如说孔子的故事、玄奘的故事、文天祥的故事、岳飞的故事不是都可以拍成好莱坞式惊心动魄的大片吗?杨靖宇的故事、柳传志的故事、深圳特区的传奇和新上海的商界传奇都可以拍成时代感极强的中国故事。尤其是当代的当前的中国故事中国人物,更能够体现中国形象和中国精神,更容易与世界上其他地区其他文化的人进行心灵上的平等沟通。

我以为,我们的文化产品,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美术、戏剧作品,最核心的是要能够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要能够代表中国人的价值取向。譬如,仁义礼智信,侠肝义胆,济困扶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精忠报国等等,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凡是能够代表这些价值观的形象,就是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形象,就是我们文化产品输出的重心。

文化产品输出,是一种平等的文化交流,但是在平等的前提下也确实存在着不平衡的价值传播现象,一个地区的文化产品大量或大面积地流向另一地区,而接受地区的文化产品却无法流向输出的地区。与这种产品的单向输出相伴的,是价值观的单向传播,即那个接受了外来文化产品的地区,在接受产品的同时,也接受了那种产品所代表的文化价值体系。所以,归根到底,文化产品的输出输入过程,其实是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产品的输出与输入的竞争,在本质上其实是文化生存与传播权力的竞争。所以,我们必须要分清文化产品的本质,它传达的是中国精神,中国人的人性魅力和人格魅力。而不要只把文化产品当成普通的商品。这样我们才能通过文化产品的交流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