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文化繁荣,需要有一个热爱知识的群体的支撑。图为文化大讲堂内认真听讲的听众。(资料照片)
汤一介、梁文道、苏童、周国平、蒋巍……已经进行两届
建设一所没有
围墙的城市大学
以“鉴赏・品位”为主题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自2005年6月在深圳开讲,两年来共举办了150多场以文学、艺术、人生、历史、社科等市民普遍关注的知识性和鉴赏性话题为主,老百姓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讲座。讲座由于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聆听,参与热情持续高涨,现场听众累计达7万人以上,连不少东莞、广州、香港甚至新加坡的听众都慕名专程前来聆听讲课,尽情享受由国内“名家名嘴”们提供的难得的精神文化大餐。
大讲堂开讲后,深圳不少市民成了大讲堂的“铁杆粉丝”。负责具体承办大讲堂工作的深圳社科联秘书长汤庭芬女士告诉记者,深圳现在至少有近百名这样的“粉丝”。深圳海关一位叫卫二莲的干部,每次都要带上读高中的孩子来听大讲堂的讲座,几乎是场场不落。她深有感触地说:“在深圳,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来听大讲堂。”
曾经创作了《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脍炙人口歌曲的著名词作家蒋开儒,既是大讲堂的主讲嘉宾,又是大讲堂的热心听众。他风趣地说:“走进大讲堂,就享受了博士生待遇。”的确如此,因为大讲堂请的主讲嘉宾,许多都是名牌大学的博导,是国内一流的学者。有些著名大学教授的讲课,连原属大学的学生一年下来也难得听到一次。
今年4月启动的第三届市民文化大讲堂,至今已邀请了48位演讲嘉宾举行了49场免费讲座,现场听众总数达3万余人。为了满足更多听众求知的需要,今年四月大讲堂又同步开通了专门网站(www.szccf.com.cn),可同时将讲座的信息及视频挂到全国性门户网站和深圳市政府网、深圳新闻网、深圳社科网、深圳图书馆网等网站上,形成“网上大讲堂”。网站以图片、文字、视频并重的方式全方位还原讲座现场,方便不能到现场的市民阅读、点播,网上听讲座。
据了解,网上大讲堂开通3个多月来,访客达7700余人(次),许多都是深圳市外的网友。他们纷纷在“市民回音”中留言,与主办单位热烈交流。这些留言都充满了感激和赞赏之情。一位姓刘的本地网友说:“文化大讲堂办得太好了。听着一场场讲座,是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它宛如人生路上的指明灯塔,让人的思想经常在这里充电、校正、发展……”另一位外地网友胡先生说:“听了好多期讲座,太好了!讲座内容多样,满足了不同听众的需要,开阔了视野,普及了科学文化,培养了人们积极向上的氛围。”
大讲堂是市民最喜爱的文化品牌
文化大讲堂开讲两年多来,已经成为深圳一块“城市文化品牌”。2006年,经深圳市民推选,大讲堂被评为“市民喜爱的深圳十大文化品牌”、“深圳市2006年十大文化事项”。
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文化大讲堂在提升深圳的城市文化层次、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满足市民的公共文化权益方面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很高评价。其品牌效应主要体现在:对深圳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等主办单位而言,它探索出了一种向市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新形式;对市民而言,大讲堂是满足市民享受文化福利和文化权利的盛宴,是培养自身文化修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新载体;对许多在大讲堂开讲座的专家学者而言,它开拓了让自己的专业研究成果和专业知识走向社会、贴近市民生活的一条新途径;对深圳这座要构建创新型、学习型城市的年轻城市而言,文化大讲堂可以说是走出了一条建设城市人文精神、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创新之路。
据汤庭芬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对大讲堂形成了一套程序化、规范化的品牌运作模式。具体表现为“四个定期”,即定期征集选题,定期评审选题,定期向社会公布选题,定期开展讲座。这保证了每次讲座的题目和人选都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也是使大讲堂这样复杂繁琐的文化学术组织工作能够长年有条不紊地坚持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大讲堂虽然刚刚开讲三年,但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深圳市民的心灵里。正如一位举办单位负责人说的:“大讲堂对提高深圳的文化品位,培植深圳的城市文化资本,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市民的文化净福利,都起到了显著作用。文化大讲堂一定会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红火。”
大讲堂让高雅文化走近百姓
文化大讲堂每周一般有两场讲座。现在的主讲堂设在深圳图书馆内能容纳四百多人的报告大厅里。但这个场地根本不能满足听众的需要。每次开讲,都是爆满。许多听众只好坐在大厅的过道里、门外的走廊里。大讲堂开讲的内容都是与文化和知识有关的问题,主讲学者也比不上歌星明星名气大。但在记者看来,许多在深圳举办的音乐会、演唱会也没有这样火爆。
深圳市民为何对文化大讲堂如此痴迷?免费对市民开放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举办者策划得当、组织到位。
“我们请来了很多名家。”汤庭芬告诉了记者。文化大讲堂开办三届来,国内但凡有点名气的专家学者几乎囊括已尽,都被请到了文化大讲堂开讲。如余秋雨、易中天、金庸、饶宗颐、莫言、白先勇、郑小瑛、资华筠、葛剑雄等,都成了大讲堂的主讲嘉宾。
请人和选题,是主办者花费力气最多的环节。主办者既要了解市民的欣赏趣味和喜好,又要注意满足广大市民提高鉴赏能力的需求。深圳社科院院长乐正告诉记者,在选人和选题上,他们注意做到了两个结合:一是在选题上要“宽、严结合”。所谓宽,就是按照“大文化”的理念,尽量拓宽文化知识面和传播面;所谓严,是指文化大讲堂作为一个城市主流文化品牌,在政治上要严把关,要严格标准,认真挑选题目和人选;二是在内容上要“庄、谐结合”,既要有严肃的学术选题,也要挑选一些比较通俗、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形式上大家喜闻乐见的选题。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引导市民。
今年第三届文化大讲堂的120场讲座就是按照这样的标准遴选出来的。这120场讲座按照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系列、国学文化系列、养生文化系列、励志教育文化系列、国防文化系列、艺术鉴赏系列、经典名著系列来划分,每个系列都有几位名家开讲。此外还开设了一些轻松活泼、贴近市民生活的选题,诸如音乐、保健、婚姻家庭等。还有一些场次则将安排下基层、下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更加贴近市民。
不少常年埋首在大学、研究院的象牙塔里研究学问的学者,在文化大讲堂里“一不小心就成了明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博导李强教授,在大讲堂讲《谈谈当前的民生问题》,连门外的走廊上都站满了听众。结束后,许多听众还围着教授,要求签名留念。
一些以前很少来深圳的学者,一直还以为深圳是“文化沙漠”。到深圳讲了大讲堂后,印象立即发生了变化。著名作家哲夫说:“我要为深圳的文化‘平反’。深圳能举办这样的大讲堂,就说明深圳不是文化沙漠。深圳是个非常有内涵的文化城市。”
现在,开办将近三年的大讲堂也有了自己的主题歌。每次开讲前,这首名为《走进大讲堂》的主题歌就要在讲堂上播放。这首歌就是由蒋开儒作词的。作为大讲堂的一个主讲嘉宾和铁杆粉丝,蒋开儒写的歌词,最贴切地表达了文化大讲堂无数热心听众的心声和感情:
课程表贴在书房/好奇心回到胸膛/又是一个学生时代/喜气洋洋走进大讲堂/台上的老师,心中的偶像/追星啊追到了知识的海洋/平凡的故事,伟大的思想/一次次一次次在心中闪亮/东方的国粹,西方的经典/在这里汇成华彩乐章/最美的语言,最新的感悟/最好的创意装进了我的智囊/走进大讲堂/世界就变得青春奔放/走进大讲堂/生命就变得快乐芬芳。
知识的传播同样离不开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懈努力。图为作家蒋巍在文化大讲堂举行讲座。(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