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用得好 灾大损失小

2007-07-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曲一琳 我有话说

今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干流全线超过警戒水位,部分河段超过保证水位或历史最高水位。7月21日,淮河第三次

洪峰安然通过安徽蚌埠进入洪泽湖。与1991年、2003年相比,今年淮河全流域性大洪水的量级更大,但灾害损失尤其是农作物受灾面积、转移群众人数远低于前两次大洪水。随着全国水雨情水文监测系统的不断完善,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抗洪指挥比往年更多了一份从容,由被动应战变成主动防御。

“一夫当关”王家坝

有“千里淮河第一闸”之称的王家坝,位于安徽省阜南县境内,建于1953年,被看作是淮河防汛晴雨表,其水位预报也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王家坝水文站的警戒水位为27.50米,保证水位为29.30米。7月9日8时,洪水滔滔,王家坝水文站水位已达28.66米,且仍在上涨。王家坝水文站水位是否会超过保证水位,是否需启用蒙洼蓄洪区,这不仅关系到18万亩良田,还关系到15万人的转移,若预报失误决策不当,将造成不必要的巨大损失。

其实早在7月5日,水文部门就作出了王家坝水文站洪峰水位可能超过保证水位的预测,并继续监测,分析最新水情。7月9日20时,水利部水文局紧急组织淮河水利委员会、河南、安徽、江苏的水文部门会商,根据各方数据,发布预报:王家坝水文站11日中午前后,将出现29.60米的洪峰水位,超过保证水位0.30米。这次及时准确的预报,为国家防总决定启用蒙洼蓄洪区分洪,提供了关键依据。果然,7月10日10时10分,淮河干流王家坝水文站水位达到29.30米;11时05分,决定开启闸门蓄洪;12时28分,正式开启时,水位上涨到29.48米。此次淮河抗洪中,信息及时准确,洪水预报预见期长,先进的防汛抗旱信息系统及网络的畅通,有力保障了防汛抗洪决策指挥,有效减轻了淮河上下游防洪压力,最终保护了淮河堤防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作为全国防汛抗旱的指挥决策部门,国家防总的决策依据,主要来自水利部水文局提供的全国实时水雨情信息,以及暴雨、洪水监视及分析预报数据。每一组预报数据,都要经成千上万的数据和反复的计算。汛期,水利部水文局根据雨水情和汛情的发展,结合天气形势分析和降雨预测,在全面掌握水雨情状况、工程运用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多种预报方案进行分析计算,预估雨水情发展趋势,作出即时滚动预报。正是靠这一套信息系统,到目前为止,淮河流域已相继启用10个行蓄洪区,其中9个位于安徽省,淹没耕地51万亩,紧急转移群众1万多人,尚未造成一例人员伤亡。

10分钟水情上报

水利部水文局作为政府水利部门,承担着国家重点防洪地区和重要大型水库水情、雨情信息的收集、处理及预测、预报。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5000多个基层水文测站,其中7900多个水情报讯站,主要观测雨量、水位、流量、蓄水量等。中央报汛站有3200多个,主要分布在全国七大流域主要江河干支流沿线,由人工观测或自动测报系统监测数据。汛期,基层水文测站通常每六小时或两三个小时观测一次,当发生大洪水时每小时甚至每30分钟测量一次,水情信息经编码后以电话、电台、短波、超短波、GSM以及卫星小站等多种报汛手段,先报送到地市级的水情中心,再通过防汛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将信息传至所在省级或流域级水情中心,最后传递至水利部水文局。

随着水情测报自动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当前全国自动测报站已达6385个,约占报汛站总数的80%;全国有32个流域及省级水情部门利用2兆宽带网向水文局传输数据,有283个地(市)分中心(含中心站)、555个重要水文站可以直接通过因特网传送水情数据,水情信息的传输效率进一步加快。

水利部水文局水情处副处长刘志雨说:“近年来,随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的积极推进,全国水文系统水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及分析的业务体系得到明显完善,水文测报的现代化程度得到有力提升,这为做好水文测报工作提供了强力保障。如今全国各地基层测站的监测数据,通过互联网,80%的数据能在30分钟内到达北京,条件好的地区甚至只要10分钟。这个时间不仅包括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递时间,还包括大量水文测量和计算时间。在防汛决策的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哪怕一分一秒也要全力争取。”

刘志雨还介绍说:“如今基层信息的传递速度,基本已能满足预报预测的要求。1998年全国大洪水期间,由于基层水文站信息化建设落后,一些站点的信息几个小时还报不到水文局。而为了及时获取灾区水文信息,水文局是每人守着一台电话,随时接听一线的水情信息,非常紧张。”

据了解,水文测报不仅要及时,更要准确。截至目前,今年国家防总已发布预报的优秀率整体达到90%以上,为防汛部门关键时刻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全国“电子防汛图”

在水利部水文局水情值班室,一幅全国“电子防汛图”在大屏幕上展现,上面多处地点在不停地闪烁。刘志雨说:“这是水情信息监视自动告警,说明那些闪烁的地方的汛情比较危急,点击这些闪烁的‘星星’,即可直接了解掌握到当地的实时水情、雨情。这张‘电子防汛图’时时更新,具有实时水情查询显示、告警检索、自动生成简报和水情分析等功能。通过实时水情查询显示功能,随时可以看到最新的降水、河道、水库、闸坝、潮汐、沙情、特殊水情、水文预报等信息。”

这张全国“电子防汛图”,是水利部水文局近年组织开发的《国家级防汛抗旱水情会商系统》,专门用作在防汛抗旱决策会商会上实时反映当前水雨情信息,系统同时还可提供历年水文信息作对比分析。另外,水利部水文局还有《防汛抗旱水文气象综合业务系统》、《防汛抗旱WEB水情查询系统》、《中国洪水预报系统》、《全国水情综合业务系统》、《水情PDA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业务系统,在历年防汛抗旱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制作洪水预报预测时,洪水的流量测算非常重要。刘志雨说:“以前的流量测算复杂又痛苦,工作人员有时要几个小时不停歇地手工计算。随着近几年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先进设备的利用极大便利了工作,如ADCP(多普勒剖面流速仪),观测船只需在河两岸之间行驶一次,计算机就可以把流量统计出来。今年安徽淮河干流王家坝、润河集、临淮岗、鲁台子、蚌埠等水文站配备了ADCP,每监测1次流量只需1~2个小时,大大缩短了测流时间并增加了测流次数,提高了水情信息时效,降低了测流的危险性,同时减轻了水文职工劳动强度。”

据介绍,与全国绝大部分相比,西北、东北等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水文测站数量不够,站网密度不够,我国今后将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水文信息技术建设,通过雷达、卫星等科技手段弥补现在的不足。“水文情报预报是防汛工作的哨兵、尖兵、耳目和参谋。”刘志雨说,“随着全国水利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今年的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与1998年相比,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时间大大缩短,信息量也成倍增长,预报预见期更长,这些都为抗洪抢险赢得了时间,使得决策的不确定性减小。我们不能阻止洪水的发生,但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来防范和抵御,更加从容地面对洪水。”

上图为7月26日,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在湖南省水利厅召开防汛会商会,紧急部署防汛抗洪任务。新华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