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6日早晨10点多,两辆外事旅游大巴载着60多位荷兰游客,来到坐落于古运河畔的江苏苏州第一丝厂。一家传统的丝绸企业,外国游客来这里做啥?
1926年建成的苏州第一丝厂,原来是外国租界领事馆旧址,黄墙建筑在绿树掩映下更显历史沧桑久远。进入厂区,“内宾区”和“外宾区”的指示牌显示了这座工厂
工厂不仅生产产品,而且又是观赏丝绸产品的旅游地。游客在这里既了解了生产流程,又能购买到丝绸特色产品。正是这条“依托企业自身优势,走工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新路,使一丝厂从纯生产型企业,转变为“工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服务型企业。这一“转身”,让这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省特困企业,2006年接待中外游客40多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
在近半个世纪中,一丝厂有着它曾经的“荣耀”,职工1800人、年产白厂丝300吨,是苏州人人皆知的大型缫丝企业。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因缫丝企业原料蚕茧都来自农村,再加上缫丝工艺不复杂,乡镇企业纷纷上马办缫丝厂,一丝厂首当其冲受到原料等因素的冲击,年亏损高达500多万元,到1996年,厂子濒临破产。
“‘转身’并非一蹴而就,艰难的是在困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替代产品,力挽企业亏损局面。”苏州第一丝厂董事长王惠琴告诉记者,“开发化妆品、纺织浆料、服装等,均告失败。”整理思路,“解放后一丝厂第一任厂长是‘中国丝绸先祖’费达生”,“丝绸工艺的第一道工序就在一丝厂”……这些与文化有关的元素,如何组合才能生出经济效益?只有打出“文化牌”,发展旅游业,依靠旅游带动丝绸系列产品的销售。
老厂房外部保持斑驳的原样,内部经过改装,成为内外宾展示区和销售区。280多名职工,在经过培训和考核后,90%转岗至接待和销售区。如今,一丝厂已形成了栽桑养蚕、厂史参观、缫
丝生产、蚕丝被生产、产品展示、时装表演等6个“一条龙”项目。现存的缫丝车间年产量3吨左右,但每年亏损100万元。王惠琴表示,缫丝是企业的“老本行”,也是苏州传统工艺的组成部分,传统工艺不能丢,亏损部分由旅游业发展来补足。
有关专家认为,苏州丝绸行业曾经辉煌一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光明、振亚等“老牌”丝绸企业相继倒闭,惟有苏州一丝厂从困境中崛起。这种“工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一丝厂”模式之所以成功,关键是注入了文化因素,把中国古老的丝绸传统工艺与现代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既保存传统工艺,又能实现经济收益“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