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草原上的沧桑巨变

2007-08-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燕琦 高平 我有话说

经过60年的发展、建设,内蒙古这片浩瀚的土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来到今天的大草原,看到的不再仅仅是羊群和蒙古包,昔日骑马驰骋的牧民,已经将坐骑换成了汽车、摩托车。全自治区2300万人口,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00余万户。

从2000年至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连续超越7个省,经济总量从全国各省(区

、市)第24位升到第17位。迈入21世纪,草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创造出经济腾飞的奇迹。

60年:今昔不能同日语

自治区成立以前,内蒙古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生产力极为低下。自治区成立当年,全区生产总值仅为5.37亿元,粮食产量只有37亿斤,牲畜总头数只有932万;仅有的600余家手工业作坊和小型工厂,主要集中在木材采伐、皮毛和粮油加工行业,生产技术简单落后,布匹、金属农具等生产、生活用品都要从区外调运。当时,整个内蒙古只有30余所初等中学和为数不多的小学,没有一所大学,90%的居民是文盲。

新中国的诞生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使农牧民拥有了自己的生产资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热情,经济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一五”时期,内蒙古作为全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地区,兴建了包钢等一批大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9倍,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4.2%,铁路通车里程增长了52.7%,公路通车里程增长了1.7倍。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学院等一批高等院校也在这一时期先后兴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内蒙古走进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1988年,内蒙古提前两年实现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5年,又提前5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十五”以来,内蒙古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历史性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和主要人均指标在全国的排位不断上升,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十五”: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内蒙古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2003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位。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790亿元,比1947年增长196倍,年均增长9.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47元,居全国第10位。

2006年,全自治区粮食产量达到1704.94万吨,居全国第13位,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人均超过1400斤,居全国人均产量第3位,分别比1947年、1978年增长8.2倍和2.4倍。2006年,全自治区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1051.47万头(只),分别比1947年、1978年增长10.9倍和1.7倍;肉类总产量达到217.81万吨,比1978年增长9.4倍;牛奶产量达到880.45万吨,比1978年增长131.4倍。全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农牧民人均收入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1%,比全国平均水平提高4个百分点。2006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2元,实现了连续4年居西部省(区、市)第1位。自治区从2003年先后对种粮农民实施直接补贴及良种补贴。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与全国27个省(区、市)提前取消农业税,全区农牧民人均减负630余元,得到了显著的实惠。

“十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提升,建成西起阿拉善东至呼伦贝尔、贯穿东西部的公路运输大通道,连接东西部的铁路运输大通道建设全面启动,连接东西部的电网基本建成。2006年,自治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2.9万公里,比1947年增长64倍;铁路正线延展里程达到7970公里,比1947年增长4倍。“十五”期间,内蒙古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增长,煤炭产量从0.7亿吨增加到2.6亿吨,年均增长28.7%;发电量从439.2亿千瓦时增加到107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9.5%;原油产量从90.5万吨增加到146.9万吨,年均增长10.2%;天然气生产实现零的突破,2005年产量达到38.6亿立方米;钢产量从423.6万吨增加到805.5万吨,年均增长13.7%;铝产量从14.6万吨增加到51.4万吨,年均增长28.6%。2006年,能源、工业快速发展,冶金煤炭产量达到2.9亿吨,发电量达到1441亿千瓦时,钢产量达到861万吨,铝产量达到67.5万吨。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出现在占全国国土近八分之一的内蒙古。

基本经验:抓住用好战略机遇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乔木向记者介绍说,沿海和内地的发展,需要资源的支撑,内蒙古作为资源大区,资源优势在“十五”期间获得了充分的发挥。但把握住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历史性机遇尤为重要。

“十五”期间,国家在内蒙古累计投入国债资金330亿元,国债项目完成投资1600多亿元,有效推动了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面对草原日趋沙化、退化的局面,内蒙古自治区从1998年开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至2006年,国家在内蒙古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203亿元,生态治理和保护总规模超过3亿亩。2006年全区森林面积达到3亿亩,比1947年增加了1.2倍,森林覆盖率达到17.6%。2002年,全区12个盟市推行禁牧休牧制度,并开展草畜平衡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农牧业生产方式。至2006年,禁牧、轮牧、休牧的草场达到6.47亿亩,约70%的牲畜已经圈养,数以百万计农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草原植被得到了明显恢复和改善。

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也为内蒙古赢得了新的发展契机。一批技术水平高的大项目和大企业成功引进,为这片东西绵延4000余公里的热土增强了活力和后劲。2000年,内蒙古第一产业比重为全国最高的五省区之一,第二产业比重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至2006年,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连续4年居全国之首。

回顾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认为:抓住用好战略机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内蒙古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成功经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