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750余年历史,素以“耕桑之富,甲于浙右”,被专家描述为“我国保持水乡风貌最好、明清建筑群最完整、私家园林最丰富和民俗风情最纯朴的水乡古镇”――浙江湖州市南浔古镇,近期竟然在“申遗”的过程中最先被淘汰出局。
这是为什么?
祖传遗产是什么?这两年,随着政府有关部门的深入宣传,人们得知,主要有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积极“申遗”,成了这两年的一个热点。毫无疑问,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文化遗产所在多有,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竞争力。也正因如此,这两年,各地掀起“保遗”热、“申遗”热,势头良好,令人欣喜。
然而,若要“申遗”,必先“保遗”。问题恰恰出在这里!类似南浔古镇竖起罗马柱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屡见不鲜。君不见,不少努力“申遗”的风景名胜区,要么被当地政府“开发”,要么被开发商们“拿下”。于是,一幢幢号称“现代”、号称“之最”的不伦不类的建筑拔地而起,一根根类似于罗马柱之类的洋玩意儿耀武扬威,恬静的风景胜地甚至变成了红尘滚滚的骡马大市。明明是知名的古木廊桥胜景,却偏又造什么水电站,使景观“断气”,索然无味;明明是明清古建筑构成的古镇风貌,偏要搞什么开发区、新型厂区,让旧貌换新颜。还有,在一些风景名胜区,算命、卜卦者见钱眼开,糟粕文化、垃圾文化大行其道;一些影视摄制组更是长驱直入,尽显糟踏作践之能事。如此,文化遗产何处可保?
名胜古迹频频遭殃,究其原因,相关官员当然要负缺乏人文关怀的责任,但最根本的还在于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钻进了钱眼里,为“孔方兄”马首是瞻。在“开发”的旗帜下,在“合作”的口实下,有的地方大张旗鼓,将所辖“文遗”单位视为谈判筹码,一味招商引资,导致破坏性建设。这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挑战和困境。
文化遗产就是文化遗产,要的就是一个“文”字,一个“遗”字,要的就是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本色。惜乎南浔古镇“申遗”未果,那条“西洋路”和那几根罗马柱败坏了文化“原汁”、染上了“金钱”的铜臭,为害不浅。唯愿各地举一反三,真心诚意地保护文化遗产,而不要被金钱的指挥棒挥舞得乱了方寸,乖乖地做了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