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7点,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传达室的师傅都会准时迎来陶绪堂的微笑;晚上10点,送走他离去的背影。斗转星移,他的时间表始终如一。巨大定力来自于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
用赤诚报效国家
陶绪堂曾经在日本学习、工作了十一年。2002年回国不久,他便向组织提出了入党
把陶绪堂带入晶体世界的是蒋民华院士。1983年,能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还属凤毛麟角。化学专业本科毕业后,陶绪堂以优异的成绩,幸运地来到蒋民华院士麾下,从事新型非线性光学新材料的研究。
在蒋先生指导下,陶绪堂参与开辟从有机―金属配合物中探索非线性光学晶体的新领域,首次生长了二氯氨基硫脲合镉非线性光学晶体。合成并生长了非线性光学效应大、紫外截止波长短的双硫氰酸盐系列晶体,首次在有机晶体MHBA中获得了半导体激光直接倍频紫光输出。相关工作在Appl.Phys.Lett.,JCG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1989年12月第一届国际有机晶体生长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作为唯一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国代表,27岁的陶绪堂在大会上作了报告,引起各国学者高度评价。
1991年,所里推荐他到日本东京农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通过三年刻苦的努力,他通过延伸和电晕极化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在有机高分子非线性光学材料中实现了双折射位相匹配;首次报道了有机金属配合物高分子非线性光学和电致发光复合材料;以第一作者在美国化学学会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获日本材料学会优秀报告奖。
2002年他举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短短四年多,他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73课题子项目、军工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等课题,很快在硫铟锂系列红外材料、全新的含碲钼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及大尺寸掺钕GGG晶体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开展了有机半导体和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研究工作,白手起家,在建设实验室的同时,申请专利7项,授权3项,已在包括JACS,JPCB,JCP等杂志发表SCI论文60余篇,有的文章实现了晶体所零的突破。他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功能晶体材料”创新团队,已经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受项目资助300万元。
团体赛的金牌分量更重
2004年担任晶体所所长、实验室主任以来,陶绪堂为团队的发展方向、硬件建设、团队氛围做了大量工作。
在发展计划和研究方向上,他鼓励大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开展研究、组织团队。目前已形成了以国家重大工程“神光工程”,“白光工程”及“强激光工程”所需要的大KDP晶体,宽禁带SiC晶体及新型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为主要研究目标的研发队伍。其中大尺寸优质KDP晶体是大功率激光器的关键部件。“神光工程”是世纪之交我国光学领域最宏伟的科学工程,将全面带动相关科学技术攀登世界水平,其作用和意义不亚于当年的“两弹”。
陶绪堂曾经建议学校加强对30多岁青年学者的培养,得到学校高度重视。如何协调团队关系?陶绪堂说,工作中依靠领导班子和学术委员会成员集体的力量,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利益分配上实行付出与所得挂钩。另一条原则是要容人,善于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创造和谐宽松的科研环境。所里还定期组织各种活动,如乒乓球、跳棋、羽毛球等,对活跃气氛、融洽关系起到很好作用。
谈到晶体所目前正在参与的神光Ⅲ号工程,陶绪堂说:“需要的晶体光学质量更高,尺寸更大,难度也更大。作为国家重点工程,每一个环节都有节点,什么时候工作必须进展到什么程度,没有商量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