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2007-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张毅、江国成 我有话说

新华社北京8月3日电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教育

事业优先发展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介绍,今年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进一步普及和巩固。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上半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20.5亿元已经下拨。这项改革惠及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仅免除学杂费一项,西部地区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中部小学生年减负180元,初中生减负230元。新机制的实施,标志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使农民教育负担得到减轻,辍学学生重返校园,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历史最高。

为了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加强农民工子女入学及留守儿童教育,有关部门强化政府责任,落实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学政策,把农民工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入学情况纳入教育统计,减轻了农民工的负担。实施“共享蓝天”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改善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继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展顺利。今年安排10亿元中央专项资金,启动实施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加强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促进了青少年体育锻炼。

今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加快发展。通过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为困难家庭学生提供补助,为更多的农民子弟提供教育机会,增强就业能力。全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将达800万人,比2006年增加50万人。同时,中央投资19亿元,推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县职教中心建设,提高了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为了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持高等教育稳步健康发展。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567万人,比2006年实际招生增加20万人。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健全助学政策体系,完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职业教育方面,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制度。实行这项政策,预计每年有340万高校学生和162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受益。其中,高校的资助面将从原来占在校生总数的3%扩大到20%;中等职业学校的资助面将达到在校生的90%,覆盖所有在校的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落实这项政策,今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将达到154亿元,使高校国家助学金由过去生均1500元,增加到生均2000元;中等职业学校由过去生均1000元,增加到生均1500元。同时,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从今年秋季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计划招收免费师范生1.2万人,实行定向招生,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今年以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扩大覆盖面的工作进展迅速。截至3月底,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319个,占总数的81.03%;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已有6.85亿,占85.7%,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一季度,全国有7418.19万人次从新农合制度中受益,共补偿基金51.84亿元。同时,今年国家安排27亿元专项建设资金,继续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农村基本卫生服务条件。

各地积极调整城市现有卫生资源,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国有98%的地级以上城市、93%的市辖区和一半以上的县级市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5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1.8万个,以社区卫生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框架逐步形成。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社区卫生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城乡基层卫生机构服务量明显增加。

国家启动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试点覆盖范围主要是城镇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人均筹资水平不低于80元,政府按每年不低于人均40元给予补助。完善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在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旗)初步建立,城市医疗救助试点扩大到全国65%的县(市、区、旗)。

今年以来,公共卫生事业继续加强。上半年,传染病疫情比较平稳。各地初步建立了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农村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合作的机制,促进了城乡公共卫生安全网的完善。加强了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扩大了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使我国成为国际上通过计划免疫防治疾病种类最多的国家。国家还加强医院质量监管,推行临床诊疗规范,加强医药价格管理,使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今年上半年,患者门急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出现下降。同时,国家正在组织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将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

文化事业和产业加快发展

今年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有关部门启动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试点,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民书屋”工程,促进了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广播影视事业继续加快发展,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民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国家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继续得到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国家图书馆二期、中国美术馆二期和国家话剧院剧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同时,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从业人员已达到传统文化产业的两倍。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文化产品“走出去”初见成效。广播影视产业继续繁荣发展,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1300万户。网络文化市场秩序逐步规范,强化了监管,促进了行业自律。旅游业健康发展,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三大市场协调发展。

计划生育工作加强,社会救助力度加大

今年以来,我国农村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继续推进,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覆盖,“少生快富”工程惠及7万多个家庭,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此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也得到了加强。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保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全面推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有28个省(区、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文件。6月底农村低保对象达2067.7万人,同比增长115.7%;低保金累计支出30.8亿元,同比增长102.6%。农村五保供养人数达到503.1万人,同比增长13.5%。城市低保对象2235.5万人,同比增长0.3%;人均月支出92元,同比增长22.7%。

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指出,这些成绩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解决民生问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正在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积极效应逐步体现。这有力地支持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结构加快优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这位负责人同时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人民群众对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以及看病贵等问题的反映仍然相当突出,社会事业的规模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还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和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不断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今年下半年,国家将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主要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抓紧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稳妥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加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公共文化工程项目建设。同时,着力解决好突出的民生问题,及时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切实加强社会和谐建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