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导师典范金文林

2007-08-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董城 杜弋鹏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导师是高校中最有影响、最受尊敬的人。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教授、导师金文林以真诚的爱心和责任心,严格要求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师德风范激励学生,以博学笃行和精湛技艺引导学生,弘扬和实践了孟二冬教授精神,赢得了学生

们的敬佩和爱戴。


金文林(中)在为农民解答红小豆种植方面的问题。

8月是红小豆开花的季节,黄的、白的各色花盛开在北京农学院的试验田里。人们说,这花比往年开得灿烂。人们说,今年校园里讲文明知荣辱的人更多了,钻研学问的风气更浓了。人们还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们所说的榜样叫金文林: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导师,三个月前离开人世,年仅51岁。

在金文林的人生字典里,“尊重”是第一个关键词

站在他曾经执教的讲台边,走进他魂牵梦绕的试验田,看着翠绿挺拔的红小豆……学子们怀念着一位令人难以忘怀的导师。

北京农学院学生把能够听金老师讲一节课作为很大的享受。只要金老师在,无论是给专业班级上课,还是开设选修课,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一名成天研究农作物生长的学者,一位成天泡在试验田里的教授,金老师的魅力何在?

学生们说,金老师的魅力在小小的领带中。

“他是一位常年打领带上课的老师。在我们的记忆里,金老师每节课必打领带。”这是金老师给同事陈学珍留下的最深印象。原来,从1982年金文林南京农业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农学院开始,25年的教师生涯中,无论多忙,无论多热,他必打领带上讲台。

金文林教授的一位研究生私下里曾问过导师上课必打领带的原因,金老师答:“教师最重要的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表现在很多方面,我想我应该从最基本的注重仪表做起,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

学生们说,金老师的魅力在一次次微笑里。“他上课时,经常向我们微笑,一种普通但让每个人都感到很温暖的微笑。”安美男是金老师的本科生,他特别喜欢金教师的课:“金老师很喜欢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沟通。尤其是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上,金老师经常会让我们自己来举例子,让同学们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我们在该知识点上存在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当我们遇到一些问题时,他的微笑与鼓励有时会成为攻克难题的良方。”

“农学专业,自制生产工具是常有的事。2006年夏天,实验室需要一种能将研钵内磨碎叶片铲入离心管以备提DNA的小铲,而市场上买不到合适产品,金老师就带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开始我们总是砸不好,不是裂开就是断了。金老师就在一旁示范,一锤锤地砸了70多个标准工具。我们看着他额头上的汗顺着头发往下滴,而他始终在微笑,安慰同学们别着急。”学生雷广军在回忆金老师的微笑时,眼里闪的是泪光。

人们说,在金文林的人生字典里,“尊重”是第一个关键词,领带,微笑,都是金文林尊重学生的实际表现。

“毕业论文不修改个五六遍,不把你的潜力挖掘出来,金老师是不可能让你过关的。”

金老师的人生字典里没有“严厉”二字,代之以时时刻刻的严格和严谨。

2002年,金文林作为高级访问学者,第三次赴日,到日本京都大学、大阪府立大学访学,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他争分夺秒,不但掌握了红小豆DNA分子标记技术,还完成了近200份材料的分子标记分析,甚至在回国那天早上还在实验室做实验。回国后,他一边把学到的先进实验技术传授给研究生,一边撰写论文,以中英文两种形式在《中国农业科学》发表了在日研究成果,开创了国内红小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先河。

学术的严格,让他成为学生心中论文最难过关的导师。

生活中对待学生像慈父一样的金老师,在学术论文上却从不客气,哪怕一丝一毫都不让步。

“毕业论文不修改个五六遍,不把你的潜力挖掘出来,金老师是不可能让你过关的。”北京农学院2006届学生王瑜是金老师生前带的最后一批学生,回忆起导师修改毕业论文的情景,他至今记忆犹新:“学生毕业前夕,金老师每天工作到凌晨是常事。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学生,只要有人拿论文来请教,他都会一项一项数据,一个一个标点地质疑。”

为什么要对学生论文如此苛求?北京农学院农学系1986级毕业生、现在北京市种子站负责新品种试验、推广审定工作的白岩琼说:“他对学生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所有的论文必须要有真知灼见,要的是不断实践后升华的科学收获。”

2006年10月,金文林已经被确诊为食道癌。研究生孟玲说:“那天,我正在试验田里做试验,老远看见一辆出租车过来。车门一开,竟是金老师。一下车,他就过来问我:‘豆子收得怎么样?’我问金老师:‘您怎么回来了?’金老师答道:‘我不放心。就想看看,这样心里踏实。’他看完我这块地,又去别的同学地里……只见他一边观察收获情况,一边用手紧紧捂着疼痛的地方。”说到这里,孟玲流下了泪水。

对农民有很深感情,对三农问题也有很深理解

北京农学院副院长姚允聪说:“在同事眼里,金文林是戴着草帽、挽着裤腿的育种专家。”金文林的爱人高建明说:“老金只要一说下地,就特别兴奋,精神十足。他最喜欢的地方,除了实验室就是试验田。”同事形象地描述说只要“下地干活”,金文林“两眼都放光”。

金文林做人、做学问,其实早已超越了指导论文,带头科研的本职境界,人们从他的身上逐渐感悟到一种力量,学生因这种力量而甘愿投身农业,以实践和吃苦为乐;同事因这种力量而淡泊功名利禄,以搞好科研为荣。

导师的力量,在他生前工作过的地方传承着。在平房上搭建起一层合金围墙再加个顶蓬,没有空调和暖气,这种建筑工地上常见的简易房,就是金文林的工作室。十平米大小的办公室,供小豆组三四老师同时办公。里屋是个小间,上下铺是金老师专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挤出的免费宿舍。

红小豆试验田有50亩,周围没有一棵树。夏天在田里工作一天是很辛苦的。由于土质松软,在田里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跟了金文林十六年的老育种工人雷师傅忘不了那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那是一年播种的时候,金文林早早将各个品种的红小豆在地里划分好区域,正要下种时,突然大雨倾盆。看着师傅和学生们被雨浇得直闭眼,金老师真想招呼大家赶紧躲躲。可如果这样,半年的心血将毁于一旦。在雨中,金老师若无其事地拾起一颗种子埋进地里。就这样,没有一个人离开。

导师的力量,传承在人们的回忆里。姜涛是金老师的学生,现任延庆县康庄镇太平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姜涛说,金老师对农民有很深的感情,对三农问题也有很深的理解。“金老师悉心培育各个品种红小豆是为了适应不同农民的需要,金老师多次赴日本而从不旅游是为了更多了解国际市场对红小豆的需要。”姜涛说,“金老师告诉我,要实现心中的理想首先要脚踏实地。中国的农民是最朴实最善良的群体,只要从心底尊重他们,处处为农民的利益着想,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钥匙。”

如今,金文林走了,他的事业和精神在北京农学院以至更广阔的空间中传承。在悼念金老师的网上留言中,一位署名长江黄河的网友写道:“金老师,请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把您的红小豆事业推向更加辉煌!”

(本报2004年12月9日曾以《科技推动京郊红小豆产业化》为题报道了北京农学院教授金文林的事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