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生至上:从“生存”向“生活”的提升

2007-08-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何平 我有话说

沿淮地区受灾人口超过1400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53万人次;启用了9个行蓄洪区……淮河自1954年以来流域第二大洪水,给安徽地区带来了巨大灾难: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损坏严重。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安全至上”――直奔波在抗洪救灾第一线的省委书记郭金龙反复强调

,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安徽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指示精神,努力确保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努力确保受灾群众的生活正常,努力确保受灾地区的社会稳定。

“生命至上,安全至上”――以人为本统领抗洪救灾

走进正在暑假中的凤阳县板桥镇中学,这里的场景就像是一所敬老院:年龄最小65岁、最大已经92岁的51位五保老人住在学校的教室中,睡的是新床,挂的是新蚊帐,医务人员24小时驻点提供服务――这些老人常年生活的敬老院,在淮河花园湖行洪区里;由于淮河干流洪水居高不下,花园湖被安排准备行洪,老人们是与行洪区内7万多群众一起提前转移出来的。

无论是在像花园湖这样尚未启用的行洪区,还是在蒙洼、姜唐湖、邱家湖等9个已经进水行洪地区,“确保群众生命安全”都是各级党委政府置之于第一位的重点。7月10日凌晨,蒙洼蓄洪区按照省防指“限时撤离”命令,组织区内3684名需要搬迁的居民紧急撤离。蓄洪区所在的阜阳市、阜南县逐村逐户安排了驻点干部,包家庭到人头,并在群众撤离后进行多次“拉网式”排查,直到确认无误。而在这个过程中,市、县两级的纪检、监察部门还派人参与工作,全程监督。这样的细致,换来的是蒙洼仅用4个小时便全部撤除应该撤离的所有人员,包括转移库存的近7吨汽油、12吨柴油和1吨多农药;等到12时国家防总命令开闸蓄洪,已经提前完成撤退任务的蒙洼28分钟后就打开了闸门,蓄洪期间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

“生命至上,安全至上”不仅体现在抗洪抢险的危急关头,也时刻体现在安置受灾群众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工作。大水过后,受灾地区最直接的安全威胁是疫情蔓延。为了保障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安徽各级卫生部门在行蓄洪区、内涝灾区和转移群众的居住地,建立起医疗服务点984个,派出防疫小分队6000多支、医疗小分队7000支,诊疗患者292262人次。当日消毒环境面积8510万平方米。正是在卫生医疗人员的努力下,灾情发生近20天,受灾地区未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传染病发病率也与正常年份持平,生病的受灾群众都得到了及时医治。

应对有据,工作有序”――预案管理提高救灾水平

“万一汤鱼湖要行洪,湖区的5万多群众的生活该怎样安置?”“按照我们的预案,如果汤鱼湖行洪,湖区群众的安置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投奔亲友,这是大头;一种是借住公房,主要对象是困难群众、五保户,去向主要是汤鱼湖所在的潘集区和市直单位所在的学校,比如市直机关小学就是一个安置点。”这段对话发生在淮南市民政局四楼会议室里,向北不过10多公里就是正在抢险固守的汤鱼湖圩堤,对话者是记者和市民政局局长陈永多。

国家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的淮南,沿淮和内河湖泊堤防长,有大小行蓄洪区6个,防汛和救灾的压力都很大。面对着安置和救助受灾群众的繁重任务,陈永多却感到今年的工作心里有底,应对有据,主要是因为对每个行洪区,民政部门都建立了救灾预案。一旦灾情发生,报灾、查灾、救灾各司其责,转移、安置、供应有条不紊。与陈永多有着同样感受的是蚌埠市民政局局长凌建东。今年,蚌埠沿淮五河、固镇等地的内涝灾情是安徽最严重的地区,但已经在民政部门工作了十个年头的凌建东却感受到上上下下联动救灾的顺畅――7月8日,蚌埠市内涝灾害形成,9日灾情上报省民政厅,10日中午接到省厅报告的民政部派出的救灾专员就出现在灾区。而到12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带领的工作组又抵达蚌埠,上级拨付的第一笔救灾应急资金也及时到位。

预案管理,不仅让民政干部感到心里有底,更让受灾群众感受到灾后生活的井然有序。7月27日,凤台县桂集乡后湖村内涝受灾63岁的彭汉方,已经在堤坝上林荫茂盛的行道树下搭建的救灾帐篷里生活了近20天。但彭汉方心情很平和,没事就到草坡上割草做饲料,因为,乡里每天都会发给他一个咸鸭蛋、一根火腿肠、一袋榨菜、一斤米面、一筒挂面和一块煤球,还有色拉油和零用钱。而且,乡里还专门为他家的2头牛和8头猪盖了一个棚子。彭汉方说:“虽然庄稼被水泡着绝收了,但我养的牛和猪,还能补回点损失。”

在安徽今年的抗洪救灾中,几乎在每一次灾情形成时、在每一个受灾群众居住地,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都在第一时间得到落实。

“确保生存,改善生活”――人文关怀丰富救灾内涵

“放电影喽,快去看电影了!”7月23日傍晚,天还没有黑下来,电影放映设备还在安装调试,总铺中学灾民安置点里老老少少就奔走相告,相约着来到放映场地――安徽凤阳县为了丰富受灾群众文化生活,组织了多个电影放映队,为集中安置的各处受灾群众巡回放映影片,并发放灾后农业科技材料。

“今年的救灾不仅是保证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干净的水喝和有病能医,而且更增添了许许多多人文关怀的内容。”行蓄洪区的农户家中、内河堤坝的公共食堂、集中安置的群众住处……一个个故事生动诠释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今年的受灾地区帐篷少!安徽省公布的一组数据印证了人们的感觉:今年因灾转移出来的群众32.5万人,其中投亲靠友和借住公房的将近29万人,住救灾帐篷2.39万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灾区政府救灾帐篷往往只能搭建在无遮无挡的堤坝和高地,高温天气下,对受灾群众的身体健康会造成新的威胁。因此,许多地方宁愿给受灾群众按天补助一定的经费,鼓励投亲靠友解决暂时的居住问题,也尽量减少居住帐篷的人数。花园湖蓄洪区撤离群众有3608人被安置在救灾帐篷里,7月26日当地气温迅速上升以后,省长王金山、副省长赵树丛和省生产救灾指挥部立即通知当地,要求设法紧急安置受灾群众。当地安排相关乡镇村采取一户接收一家,干部、党员带头接纳的“对接”办法,一夜之间把住在救灾帐篷内的灾民转至当地农户家中。

在受灾地区,新安置的临时居民点,往往没有电力照明,晚上生活很不方便。安徽供电公司要求各地供电部门迅速组织力量,架杆拉线,解决群众照明用电。对于因洪水未退或因交通毁坏无法抢修供电的,供电职工便买来蜡烛、油灯,送到每一户受灾群众家中。

沿淮低洼地区内涝严重,村庄周围常常积水严重,而沿内河内湖的圩堤还要抢险固守。村里的青壮劳力要上堤,家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安全隐患严重。凤台县把正在放暑假的青年教师组织起来,进驻村庄。一方面在村里帮助发放救灾物品,一方面当起了“孩子王”――负责把村里的孩子集中起来,讲故事,做作业,玩游戏。上堤的群众说:“有老师替我们看孩子,我们就一门心思扑在堤坝上了。”

行洪区里被水围困的时间长,群众出行不方便。当地政府不仅及时把救灾物质送进庄台、高地,而且还组织涉及群众需要的各个单位送服务上门。商务部门安排了船上商店,邮政部门保持邮路不断,把邮件、汇款送到受灾群众家中……7月23日下午,阜南县剧团还把演出送到王家坝,用精彩的节目给受灾群众带来欢声笑语!

灾害面前,民生至上。面对2007年严重的洪涝灾害,安徽上下不仅努力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且努力把救灾从“生存”层面向“生活”层面提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