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用了三年时间,提前半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王凤雨完成了从讲师,到副教授,到教授,再到博士生导师的跨越。如今,这位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拥有中国数学会“钟家庆奖”、“教育部科技进步
了解王凤雨的人都惊叹他的研究领域跨度大,工作起点高,课题的前瞻性强。他不仅能够及时抓住国际上有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还善于发展独特的研究工具去突破研究难点,最终引发国际同行的后续研究。
而随着自己在数学研究上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多,王凤雨开始意识到,单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不够的,他需要组织的支持,使自己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能量,为党和国家做贡献。于是,在多方鼓励支持下,王凤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王凤雨的发展会上,时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的呼中陶这样勉励他,“组织上入党是一生一次,而思想上入党是一生一世。”这句话给王凤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不断提高政治理论修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就是“思想上入党”的核心部分。很多人都把理论学习理解为政治学习会上读读文件、听听报告,但王凤雨不这么认为,他更多地把学理论融合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他认为,作为高校教师,理论修养的高低不仅体现在读了多少理论著作,写了多少篇理论文章,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为科技教育事业做了多少贡献,培养了多少人才。他说,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实际工作,相反,缺乏理论学习,我们的工作就可能失去方向和动力。
在党组织中,王凤雨强烈地感受到周围优秀党员的示范作用。在每年的考核评比中,院系所的许多党政一把手都将自己的名字从“优秀”行列中抹去。不是他们工作得不够出色,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是各自领域的知名专家;他们,是想把机会留给其他同志。王凤雨认为,自己身边的优秀党员很多,教师们的敬业爱岗、广大中青年教师的奋力拼搏和管理后勤人员的默默奉献,都是对共产党员称号的生动诠释。
王凤雨至今已指导了10余位硕士生、8位博士生,目前正在他门下攻读学位的还有10名硕士生、3名博士生。对学生,他是业务上的严师、生活中的益友。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扎实,要严守学术道德。不少研究生开始做研究时总是急于求成,希望找一些“短、平、快”的课题来做,王凤雨常拿自己的经历开导、鼓励学生:他在博士期间并没有发表文章,却在毕业前获得了很高的学术声誉,他以自己做学生时的导师陈木法院士的教诲警戒学生:“发表低质量的论文不会使你受益,它只能损害你的学术声誉。”在严把学术道德关的同时,王凤雨坚持因材施教,既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去攻克有深度的问题,又为基础差的同学设计可行的培养计划。而在工作、学习之余,他会拉着学生一起打球,趁着打球或聊天的时候与学生交流,甚至会为自己因过于严格而产生的“不当言辞”向学生道歉。在严慈张弛间,师生情谊愈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