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论集萃

2007-08-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

王晓秋在《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刊于《学术月刊》2007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1868年的蒲安臣使团。这是由外国人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

次是1887年的海外游历使。这是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年的五大臣出洋。这是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这相隔各二十年左右的三次集体出洋,可以看出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发展轨迹:从在洋人带领下走出国门,到中国人独立周游世界;从选拔中下级官员到海外游历,到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从泛泛调查异国风情,到重点考察外国政治;从回国后默默无闻几乎被历史遗忘,到推动立宪国策发挥重要作用,反映出晚清中国官员在走向世界、认识世界的艰难历程中一步一步地前进,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登上世界外交舞台。但同时也暴露了清王朝的衰败和腐朽,终究不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中国传统荒政的理论和实践

周荣在《中国传统荒政程序:理论与实践――基于明清救荒书和两湖地区赈济实例的考察》(刊于《江汉论坛》2007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宋明以来中国救荒书的发达和国家救荒程序化规章的不断出台,构建起中国传统荒政的理论宝库,但它们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荒政理论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对明清救荒书和两湖地区不同朝代赈济实例的考察表明,传统灾荒赈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时空条件都会影响到荒政的实施效果。救荒策略的成功运用和救荒程序的顺利完成更多地取决于救荒措施、手段的配置,财源的争取和动员,赈务的组织和协调以及地方官的个人素质等“实践性因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