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超越血脉的亲情

2007-08-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朱伟华 通讯员 李言 我有话说

29个寒暑交替,一万多个日夜,她以超乎常人想象的耐心、包容和爱,悉心照顾一位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她用青春与心血实践着对组织的承诺,用“不是亲人却强似亲人”的关爱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之歌,她就是北大荒勤得利农场的退休职工、共产党员康金环。

一句“终身的承

诺”

1968年,21岁的哈尔滨知青李文魁下乡来到勤得利农场,因恋爱受挫而患上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入院治疗七年,可病情仍无好转。他的家人此时悄悄搬走,从此杳无音信。1978年,勤得利农场派人把李文魁接回农场连队,并召开全连大会,希望有人能为组织分忧,抚养李文魁。当时人们生活普遍并不富裕,还在为温饱努力,再加上李文魁是精神病人,所以没人肯应下这份苦差。事情处于胶着状态,康金环毅然站出来:“既然组织上有号召,我来抚养吧!”就因为这句承诺,当时年仅30岁、已有三个孩子的康金环担负起照顾李文魁一生的重担。

顶着家人的反对和旁人的闲言,康金环把李文魁接回了家。李文魁没有时间概念,一日三餐从不按点吃,为了让他吃上热乎的饭菜,康金环总是可着他啥时想吃啥时给做,农忙季节就把饭菜热在锅里。

康金环给李文魁做了两套被褥,轮换着铺盖,但李文魁并不知道爱护,有时脚上全是泥,洗也不洗就往被窝里钻。康金环三天两头就得拆洗一遍,邻居见了心疼地说:“他一个疯子,脏点就脏点,别这么累自己。”可康金环却说:“文魁虽然有病,可他也是个人,咱也不忍心看他没个人样啊。”

家中特殊的一员

自从李文魁来到家里,康金环家里原有的宁静祥和就被打破了。面对爱人的不满,孩子们的抱怨,康金环一面做家人工作,求得理解,一面悉心照料李文魁,减少刺激他发病的诱因。然而,生活里还是风波不断。孩子们在家学习时,李文魁会突然大喊大叫,有时甚至会把孩子的学习桌掀翻。给孩子们留的饭菜常常让李文魁喂了猫狗。

李文魁到康金环家的第五个春节,大年三十的早晨,康金环的爱人刘汝奇拿着新衬衣和一套棉衣来到李文魁的房间说:“文魁,来,穿上吧,过年了。”李文魁眼睛一瞪:“我的衣服好好的,不穿!”刘汝奇说:“你要不换新衣服,就不让你吃饺子!”李文魁说了声“你敢!”跳下炕拿着斧子就要朝着刘汝奇抡去,多亏刘汝奇跑得快,才躲了过去。老刘气坏了,对康金环说:“这个家有我没有李文魁,有李文魁就没有我,你要再不把他送走,咱俩就离婚。”康金环先是一愣,随即流下泪来,说:“老刘呀,他不是病人嘛,你不能和他一样,咱们得慢慢地哄着他。我都把他接回家了,还能再送他走吗。你想想,让他呆在咱家,虽然咱们家不得安静了,但全连队的人不就都安静了吗?”

一声“大姐”让她泪流满面

有一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李文魁和康金环一家人,围着桌子吃团圆饭。马上准备开席时,李文魁竟很自然地夹菜放进了康金环面前的碟子里,并轻轻地叫了声“大姐”。康金环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抬起头,李文魁正对着她笑,康金环激动地连一句话也说不出口,数不清的酸甜苦辣和深深的欣慰在此刻凝聚成一滴滴滚烫的热泪。十几年的心血和付出,终于换回李文魁病情的好转,这一场景让在场的所有家人都喜出望外。

虽然,李文魁的病情还没有完全康复,但近几年,那种又砸又骂的情形几乎没有了。农忙时候,他还能拿起镰刀和大家一起去割豆子、去铲地,还经常打扫院子、挑水、劈柴。今年近六十的康金环和老伴的身体已不再像前些年那么硬朗了,儿女们多次想把他们接到场部同住,享享清福。可康金环说:“文魁交给别人我不放心,文魁离不开我。只要文魁在,我就哪都不能去”。

康金环在收养李文魁后,从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没有给组织增加过任何负担。为了照顾李文魁,她舍弃个人、家庭的利益,换来社会的和谐安定。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展示了北大荒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