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历史名校注入新的活力

2007-08-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炳升 我有话说

真正认识张世义校长是在8月5日的座谈会上。当时,赴北戴河休假的中小学校长自发组织和教育专家座谈。会上,张世义的一番自我介绍引起了我的兴趣:北京潞河中学,时间坐标,140年;地理坐标,天安门往东17公里。是改革开放的大潮,极大提升了学校影响力……

在改革开放大格局中寻找突破

创办于1867年的潞河中学,跨越3个世纪的办学历史为其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是北京市政府确定的首批市属重点中学和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学校。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潞河人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积淀,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办学特色。在这片沃土上,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今天,耳熟能详的就有著名中科院院士黄昆、侯仁之,西部歌王王洛宾,著名乡土文学家刘绍棠等。

谈起学校,张世义颇为自豪:“我们的校园占地22万平方米,湖光树影,绿树成荫。百年老树掩映下的古老建筑群,体现出东西合璧的独特风格,也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学府气息。”

可是,在上个世纪末,在一次次接待国内外同行以及梳理校史的过程中,张世义开始了思考:新世纪里,我们应当给百年名校留下什么印记?

为了寻求答案,张世义先后组织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三下江南,遍访名校,跨出国门,开阔眼界,开展专题调研、进行各种座谈。最终,全校形成了共识:“历史名校的精神文化积淀,不应成为今天的发展羁绊。新形势下,潞河要实现由历史名校向现代名校的跨越!”

从1998年开始,潞河中学紧紧抓住创建示范高中这一有利契机,果断选择了多元开放办学方向,开始迈出了集团化发展的坚实步伐。

如今,学校在不断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的同时,积极推进办学模式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以潞河高中为主,以潞河实验中学、潞河文化培训中心、潞河教育服务公司为分支的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学校的对外开放办学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取得了招收外籍学生和聘请外籍教师的资格,除与新西兰国立理工学院合作建立“中新友好实验班”外,还与境外多家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办学和教育伙伴关系。

目前,潞河这所百年老校从师资水平、校园环境、设施水平到教育改革、办学规模,都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学校也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从厚重历史积淀中汲取养分

善于捕捉发展机遇,勇于改革创新的张世义,是京城校长眼中一位难得的“教育发展战略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目光敏锐、思想超前,善于对办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教育专家。

从1970年子承父业执起教鞭,到1988年走上校长岗位,再到1998年被任命为潞河中学校长,十多年的校长经历,使张世义对基础教育有深入了解,并积累了丰富工作经验。由于特殊的经历,使得张世义从小就熟悉潞河,并对学校历史传统和发展潜力有着比常人更深的理解。

在潞河中学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最让张世义佩服的是潞河黄金发展时期的3位校长。首任校长谢卫楼先生的勇气和才华,他不仅吸收了科学、民主的思想,又创造了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机会;陈昌?校长提出的“人格教育”思想,集中反映了“人本位”的教育理念;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方田古校长提出的“一切为了祖国”的思想,突出了“社会本位”的办学理念。所有这些,深深植根于社会的沃土之中,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这是潞河中学的一笔宝贵财富。如何从社会的沃土中汲取思想的养分,如何发掘前人所留下的历史财富,如何结合学校的实际、把握发展契机,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这种思想,成为新时期摆在潞河人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世纪之交,潞河中学适时推出了《潞河中学1999-2010年发展规划》,并明确提出以“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统一的教育观为办学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潞河人”为具体培养目标,以及“三强两优一领先”的发展策略。

张世义认为,“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就是要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发挥重要引导作用;就是要以人为本、以校为本,办出学校的风格和特色。为此,潞河中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开设了既包含国家课程,又有资优学生的实验课程,还有每学期70~80门的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丰富多彩的各类课程。学生在这里可以找到最需要的、最适合自己潜能发展的、最感兴趣的“课程自助营养餐”。

有人说过,校长的办学思想是学校办学的灵魂。而对张世义来说,一流的事业需要一流的队伍,一流的学校需要一流的教师。作为一校之长,只有心中装着教师,教师的心中才会装着学生,学校才能源源不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合格人才!

人物简介

张世义,男,1946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管理专家等荣誉称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