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实学研究比较活跃,现将讨论和研究的主要问题作一综述。
(一)中国实学的内涵、主流和核心。关于“实学”范畴的内涵,有的学者认为,“实学”即为“经世致用”之学。有的学者指出,“实学”本义为切实有用的学问,从体而言,为真实、实事,从用而言,则为实用、实行、实功、
(二)中国实学的起点、终点和发展阶段。关于中国实学的起点,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先秦说、西汉说、宋代说、明清说等;而对于中国实学的终点,或认为晚明,或认为清代乾嘉,或认为鸦片战争,或认为19世纪末的洋务运动。围绕中国实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大致形成了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说法。广义说认为,实学是指自先秦以来注重实际讲究经世致用的学问,像孔子的行仁之学、正名分之学和“不语怪力乱神”的黜虚崇实态度即是实学。中义说指出,实学应是指发韧于汉代或宋代中叶、昌盛于明末清初直到晚清洋务运动,既反对佛老“空”“无”,又反对空疏玄理的求实思潮。狭义说则强调,实学是在明末清初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以经世致用为核心,以社会改革为手段,以反对程朱陆王末流为学风,以调整社会矛盾为目的,以批判主义和启蒙主义为特点的抑虚求实思潮。目前,持狭义说的学者占大多数。
(三)实学与儒学的关系。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儒学与实学的异同。基本上形成了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断言实学不同于儒学。第二种意见则认为实学即儒学。第三种意见认为儒学与实学互为交叉、互相渗透,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二是实学与儒学的相互作用。在学术界,绝大多数人肯定儒学对实学的影响,只是有的较为突现这两者的一致性,乃至把实学看成儒学的最高阶段。许多学者指出,儒学包含了实学也孕育了实学,如果说先秦儒学为宋明理学提供了可以利用和加工的思想素材,那么原始儒学和宋明儒学则共同构成了明清实学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实学在继承和发展了先前儒学不离日用、注重践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传统的同时,也大力批判了儒学,并导致了儒学在近代的瓦解与衰落。
(四)实学与理学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派观点。一是强调实学与理学的对立。有的指出,明清之际一大批反道学的启蒙思想家对宋明理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反对空谈心性、崇尚玄虚的恶劣作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清初诸儒对王学空疏的反动,自然要走到实学一方面去;宋代兴起的新儒学即所谓理学,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先秦孔派儒学学以致用的传统,专讲道德性命、修身养性,不务实际,特别是阳明后学更是束书游谈,几近狂禅,清初学者深感必须返虚就实。二是突出实学与理学的一致性。有的学者认为,宋代的东林精神已开启明清之际实学的端绪,可以说,理学是实学产生和发展的源头之一;为了重建儒学的人文信仰,宋明理学表现出对心术的偏爱,但治术仍是他们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二程、朱熹在建构新儒学过程中,提出了求实、求理的实学思想,他们以实为主,虚实结合,以阐发义理为主,将义理与考据相结合,从而把儒家思想实理化,把儒家经学实学化。三是认为实学与理学既对立又统一。有的论者解释说,由于在二程思想中存在着强调事功、倡导实学与重视纲常伦理的二重性,使得明清之际的实学家既批判了程朱的义理之学,又肯定并承继了其事功之学。有的学者认为,理学与实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从本质上看,宋明理学思想体系中既有“虚”的一面,也蕴涵着“实”的一面,明清实学家在排斥它的“虚学”的同时,又吸收了它的“实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