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经典
搬演经典,是许多大学生话剧社团初始时的必备之选,这就如同小学生描红习字一样。但进入第七个年头的大戏节,一些走向成熟的校园话剧社团在搬演经典作品时,注入了当代大学生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绎经典,创新了讲述和呈现方式,为剧作带来了别样的新意。
湖北大学司南剧团排演的陈白尘的《升官图》非常别致,该剧通过两个强盗的“升官梦”,把一个小县城肮脏的官场交易鲜活地呈现在舞台上,极具讽刺性。学生们以原剧本为基础,在表演上进行了适当的发挥,将巧妙诙谐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曾执导大型奇幻童话剧《福娃》的优秀青年导演邵泽辉,已参加过两届大学生戏剧节。这次,他带领北京理工大学学生话剧团的同学重新编排了《风雨保尔・柯察金》。他说,这是一部对年轻学子有着特殊意义的作品,此戏虽然根据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创作而成,但删减原著,人物关系变得更简单,用非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像古希腊戏剧一样用诗化的语言、对歌、统一的服装,演员7男4女,无固定男女主角,每个演员轮流出演主角,传达“每个人都是保尔、冬妮娅”的思想,把年轻人对于理想的追求与坚守置于“风、雨”的追问之下,洋溢着澎湃的力量与青春的激情。
中山大学据同名广播剧改编的《小明星》,注入了大学生自己的理解。负责人方智娟解释说此剧不再只是单纯的爱情悲剧,而是着重表现上世纪30年代的社会背景下,以粤剧艺人为代表的草根平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艺人的尊敬和认同。她说:“我们希望通过此剧把岭南文化展现给北方的观众。”
海南大学海棠剧社的《无悔情缘》是把京剧《四郎探母》的故事改编成了话剧,用现代人的观念和表达方式来讲述古老的戏曲故事,着重表现杨四郎在亲情与爱情间的艰难抉择。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改编的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美国时钟》,以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背景,提醒不要只注重短期效应,现在中国有类似当时美国的状况,此剧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著名导演林兆华对这些经典的重新演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的戏剧可能稚嫩,但想象力丰富,手法多样,而且有着专业人士早就丢失的戏剧精神,那就是质朴却充满活力。”著名演员濮存昕说:“每次看大学生戏剧节,就像参一次禅,如同回到了本原,接了地气一般。大学生们的热情是很可贵的。”
原创作品更显校园戏剧魅力
鼓励原创是大学生戏剧节的基本理念,今年大戏节原创作品仍是最大的亮点。从身边小事到社会大事,从校园生活到人生百态,大学生戏剧已逐渐走出象牙之塔,大学生们通过戏剧创作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以及对戏剧本体的独特思考。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中文系远山剧社带来的《那片林子》,通过表现苦苦坚守在乡村土地上的父老兄弟,表达了校园学子们对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和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土地的眷恋之情,浓郁的西北风土人情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观众。同样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我在黄灯下看你走过》,由湖南师范大学楚魂戏剧社创作演出,剧中描述了那些在都市里漂泊的人群,表现了年轻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真实亲切。河北传媒学院“梦”剧组带来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改编自郭敬明的同名小说,其中最独特之处就是用年轻人自己的语言来讲述年轻人自己的故事。
强烈的实验色彩是校园戏剧的最大魅力。由一些热爱戏剧的年轻人组成的三拓旗剧社,他们的《6:3》已经是个系列剧了,此次带来的第三部作品强调以色彩、音乐、肢体的动作等丰富的感官元素来表达生活中的零碎感受,弱化了结构、节奏与叙事等戏剧元素,剧中主人公所表现的不安全感、总想逃避等生活状态,使人感受到快速生活节奏下人们浮躁的心态。《晚安,劳伦斯》由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实验剧场创作,此剧大胆挪用了诸多戏剧、影视、小说的片断,整个作品弥漫着浓郁的荒诞派戏剧氛围,但人物的情感却都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触摸到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剧社根据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改编,将极为荒诞的构思与极为严肃的主题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寓庄于谐,虚实相生,堪称一幅经过变形处理的人们虚幻心态的绝妙缩影。《小强》由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同学创作,或许是科学研究带来的不同视角,该剧把蟑螂世界与人的世界巧妙叠加,蟑螂世界探讨的宇宙哲理与人的世界处理的世俗生活交相呼应,通过巧妙的戏剧结构,展示了一种看待宇宙生命的独特方式。
一直参与大戏节组织工作的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杨乾武认为,大戏节没有评奖等功利性目的,也拒绝恶搞,大学生们是在踏踏实实地创作和演戏,他们的探索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以实验戏剧著称的导演孟京辉也对大学生们的探索叫好,他说:“戏剧需要活力、生命力、想象力,拥有这些东西的是谁?是年轻人,是大学生们。”
公益性和草根性是成功之母
缺乏经费、缺乏经验却从不缺少热情――这是大戏节组织者和参与者对大戏节的评价,虽然带有一些自嘲和无奈,但在当前戏剧市场不景气的情形下,公益性的大戏节能惨淡经营并连续举办七届,实属难能可贵,主办者及大学生们对戏剧的坚守和执著,令人感动。
海南大学海棠剧社的《无悔情缘》此次被选中参加大戏节,但台风的突袭却使他们参演的愿望变得十分渺茫。在等待的日子里,他们仍然坚持排戏。“一有机会我们就会争取去北京,必须做好随时走上舞台的充分准备。”最后在社会的资助下来到北京,圆了戏剧节的梦想。
一百年前,中国的话剧在大学里诞生,一百年后,大学校园仍然是保持戏剧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正是戏剧创作最强有力的力量。以排演校园戏剧成名的导演顾雷十分感慨地说,在就业压力陡增、校园文化急剧变异的今天,大戏节为大学生保留了一块挥洒艺术灵感的净土,也为一味紧盯奖项或者迎合市场的主流戏剧界保留了一座充满原始风情和勃勃生气的后花园。
校园戏剧的影响力在日渐扩大,其突出表现是一些离开校园的学生们,仍是话剧的热心参与者。三拓旗戏剧社由数个专业戏剧学校的学子自发组成,至今已成立10周年,10年来一直坚持自己掏钱排戏。民间剧社“土蜂剧社”成员在学生时代大多就是大戏节的积极参与者和忠实观众,离开了校园,仍然留恋着戏剧舞台。此次,他们改编了李龙吟的《寻找春柳社》,以这部剧作为出发点,寻找年轻人坚持做戏的目标,追问自己做戏的初衷。对此,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著名剧作家郭启宏欣慰地说:“大学生既是话剧的观众也是后继人,大戏节让学生们体验到参与和创造的快乐,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了话剧的火种,使他们成为话剧永远的参与者和忠实的观众。”
杨乾武指出,大学生戏剧节的成功在于它的民间性和草根性,这些充满朝气和激情的大学生是戏剧创作的生力军,也是戏剧未来发展的希望。大学生是完全出于对戏剧的热爱而投身其中的,单纯的动机使他们摆脱了各种束缚,更有可能接近艺术的真谛。他希望通过大戏节这个平台,让更多优秀的年轻戏剧人才脱颖而出,如戏剧导演孟京辉、邵泽辉等人,就是这样成功的。并希望培养更多年轻的戏剧观众,支撑未来的戏剧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