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宝丰农民黄长坡在表演魔术。
王双正摄
“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这‘小魔术’哪能挣大钱啊!”谈起
初见黄长坡,稍长的头发在额角和耳朵旁“很有分寸”地卷着,金丝边眼镜后面是一双格外有神的眼睛,这位64岁的河南宝丰县小黄村农民看上去很有艺术家“派头”。
走过宽敞的大门,进入一幢两层小楼,客厅内的彩电、空调、冰箱等现代化用品映入眼帘,摆在茶几上的魔术道具更引人注目,这就是黄长坡的家。几个精彩的魔术表演后,他打开了话匣子:
1969年,初中毕业后,因为家里穷,兄弟姐妹多,我就没再读书了。我从小对魔术感兴趣,于是就学魔术、演魔术。刚开始,在附近村庄“扎圈子”,小打小敲,也没挣到什么钱,有一阵子还不想干了。
改革开放后,县里、乡里都支持我把魔术搞起来,鼓励大伙“忙时种田,闲时表演”,还可以到村里的信用社贷款买道具。乡里的表演团体跟笋苗似的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我也决定好好干一场。
1982年,我开始组建自己的魔术表演队伍。刚开始人不多,四五个人吧,就在附近的省份转悠,去过湖北、陕西等地。1992年以后,我们南下广州、深圳,转了大半个中国,日子也逐渐富裕起来。2000年后,我扒掉家里的土坯房盖起了两层小楼。跟我一起演魔术的几个伙伴也都住上了楼房,有的还买了小轿车。
钱是挣了一些,但也遇到过不少麻烦。有时还因场地费发生争议,更有一段时间,传闻说因一些团表演低俗的节目,政府不让“玩儿把戏的”干了。那时候担心过一阵子,怕大家伙儿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致富门路就那么断了。
没想到的是,在这个时候政府反而扶持我们的“小魔术”。2002年,赵庄首届民间魔术节举行,以后规模越来越大。县里把我们的魔术叫作“民间艺术产业”,还说这也是“生产力”,把我们称作“农民魔术师”,组织我们参加培训。那一年,我的表演团一下子增加到20多人,雪花似的请柬“飞”到家里来。从那年起,我家的年收入就突破10万元哩。
2005年,我们的演出团里还成立了党小组。在外面,流动党支部就是我们的主心骨。这样,表演团就更有活力了,遇到的麻烦也少了……
绕过一幢幢楼房,黄长坡带记者来到田地里。“农忙时,我就回来。”指着自家的田地,他乐滋滋地说,“‘表演’‘生产’两不误,改革开放让我走上文化致富路,新农村建设给我们带来美滋滋的幸福生活!”黄长坡还告诉记者,农忙间隙,他还与老婆、儿女在地头切磋魔术,一家人其乐融融。
走在小黄村里,新农村建设的标语赫然入目,“农民创造文化,文化造福农民,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强大动力。”现在宝丰县有民间艺术团体1400多家,从业人员5.5万人,年创收入3.5亿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像黄长坡一样,依靠魔术等技艺,过上了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