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590多份捐款单背后的故事

2007-09-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瑟 我有话说

家住平房,只有一台小收音机称得上是家用电器,穿衣全是单位发的,除中午在单位食堂吃一顿像样的午餐外,早晚的饭只有馒头和咸菜了。

看到这里,人们会想这个人怎么这样清贫呀?但对他来说,30多年里从没有感到过清贫,他内心世界一直非常充实、幸福。因为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捐出了十几万元,那590多份汇

款单,就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他叫刘乾坤,乌鲁木齐市苇湖梁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从1969年参军到1975年提干,刘乾坤领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70.56元。拿着这笔钱,他走到了邮局,将几年来积攒的360元钱寄给了黄河水利办公室,当时他用的名字是“红兵”。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从那一刻开始,他坚持了30多年的捐款。

黄河小浪底水库动工,他寄出50元;为亚运会捐款1300元;向新疆南疆农村改水工程捐款1444.24元;向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抗震办公室捐款1500元,向中国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捐款1000元……不论是当战士时每月8元的津贴,还是现在每月1900元的工资,他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不停地捐款。“我不仅仅是在捐款,我是在幸福地享受人生。”刘乾坤这样说道。

1995年他偶然从一份报社上看到四川雅安市南郊一位9岁的女孩古云丽独自照顾双目失明的养父的事,当即用“刘建军”的名字寄出100元。从此后,古云丽每月都会收到刘建军寄来的100元钱。古云丽多次寻找刘建军都没找到,2005年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刘乾坤,她告诉刘叔叔,自己已独立生活了,不要再寄钱了。但刘乾坤听说她生病住院后,还是寄出了3000元。今年6月,刘乾坤最后给古云丽寄出1000元,勉励她像少年时一样自强不息。十多年,刘乾坤仅给古云丽就寄了1.8万元。而自己的女儿要配副眼镜,他也只给了200元。

1999年,在保安公司工作的娜依吐尔地的弟弟认识了刘乾坤。一天,这位维吾尔小伙子突然昏倒在工作岗位上,刘乾坤马上送他到医院。小伙子得了肺结核,住院、缴费,一切手续都是刘乾坤办的。从此,他与这家人结下了缘。2004年,小伙子去逝了。六个月后这家的父亲也去逝了。一天,刘乾坤来到他家里时,发现这家母亲戴着白头巾,忙问出了什么事。母亲哭着说:“孩子走了,老伴也走了,你不要再来了吧。”刘乾坤却说:“这样我更应该来了。你放心,有我就有你全家人的生活。”送钱、送米、面、油、肉,今年6月还送了台电视机。

顾玉英,田园社区居民,因为丈夫出车祸,孩子无法照料,生活陷入困境。刘乾坤知道后主动来到家里,送上1000元钱让孩子上高中。这几天正是孩子开学的日子,他早早就来到家里再次询问情况,要帮孩子继续完成学业。

还有帕提古丽、马立俭、艾海提・阿不拉等等,说起刘乾坤,都能清晰地记得他给自己家送钱、送粮食、肉的情况。他的同事说起他时,都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我们敬重他,他是一个非常善良、敬业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而他自己对30多年来不断地捐款一事,却从不过多地提及。“我们都是祖国母亲的孩子,帮助大家是我内心最充实的时候。我们国家还不富裕,要救助的人太多,希望通过我的行动使更多的人得到救助。我没有太多的财富,可是我很幸福,因为我尽了自己做儿子的一份力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