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8月,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的年轻学生张和民,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怀着满腔热血和对野生动物事业的热爱,来到地处四川西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气候、环境、生活条件都十分恶劣
“大熊猫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
五一棚观察站是世界驰名的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海拔2520米,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冰天雪地、烟笼雾绕。张和民和他的同事们每天要在方圆20平方公里的山间林中、沟壑梁脊上奔波30多公里路程。不论是阴冷潮湿的夏日,还是白雪皑皑的寒冬,他们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工作,终于掌握了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完成了大熊猫主食竹类的研究项目。而就是这两年,张和民因为忘我的工作和艰苦的条件,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关节炎和胃炎等疾病。
1987年6月,张和民被选派到美国爱达荷大学攻读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硕士学位。在异国,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优异的成绩受到了导师的高度评价。毕业时,他的导师盛情挽留他在美国工作,并保证给他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丰厚的待遇。张和民夫妇却不为所动,婉言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条件艰苦的卧龙。至今,他仍然无悔地说:“大熊猫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
回国后,组织上让张和民担任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以后又被提升为管理局副局长、特区副主任,主要负责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工作。他把自己在国外所学的知识和10年来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们,使研究中心逐步拥有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青年科研骨干队伍。
攻克大熊猫繁殖三大难题
大熊猫繁殖难,在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的历史上,发情难、交配受孕难、产仔成活难成为三大世界级的难题。张和民知难而上,主动承担了林业部“1991年度―1994年度卧龙大熊猫繁殖攻关”计划。
过去,被圈养的母大熊猫只有40%能够正常发情交配,能发情交配的又只有一成受孕育仔,产仔后能活到半岁以上的又不到40%。因此几年才能产下1仔。张和民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从给大熊猫营造野生环境,让它们相互交流沟通,到科学配制食物,实现餐制的多样化;从改进人工授精技术到人工育幼方法的更新,4年间,研究中心成功繁殖的大熊猫6胎8仔,成活6只,突破了大熊猫全人工哺育的世界记录,终于在1998年攻克了大熊猫繁殖三大世界难题。仅2000年,研究中心就成功地繁殖大熊猫8胎12仔,成活11只,创造了大熊猫繁育史上的奇迹。
在繁育场里,特别是在大熊猫人工授精和产仔期间,张和民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顶风冒雨,熬更守夜,通宵达旦地守候。1995年的一天,张和民指导两岁的雌性大熊猫“英英”练习爬树时,腿被大熊猫咬下一块皮,伤势严重,他忍着剧痛,仍然每天让别人搀扶着到繁殖场。一只
母大熊猫意外地流产了,一下子消瘦了许多,他和饲养员一会儿抚摸着它的脑袋,一会儿呼唤着它的名字,还常常几个小时坐在凳子上和它拉家常式的说话。在张和民心里,最欣慰的事莫过于大熊猫的顺利产仔,育幼成功。
15年来,他们成功地繁殖了大熊猫73胎109仔,成活97仔,使整个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熊猫数量已迅速壮大到119只,占全世界圈养种群的60%,成为世界上最好、最大、研究学科最齐全的大熊猫繁育基地和研究基地。
从2002年起,张和民带领他的同事们对大熊猫放归大自然进行前期可行性研究和克隆技术实验,2005年8月,世界第一只人工繁殖大熊猫野外放归,实验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如果说,张和民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人工繁育大熊猫的奇迹,那么,让大熊猫回归自然则是他们在大熊猫研究中的又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