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乐在深山找矿忙

2007-09-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任维东 我有话说

图为李文昌正在研究采集来的矿石样本

“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发现矿藏,为云南的矿业发展献策献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身为云南省地矿局建局以来最年轻的总工程师,李文昌说到做到,一年总有几个月的时间在野外深山里踏勘,家都很少管。

1981年,风华正茂的他从昆明地质学校一毕业,就满腔热情地开始了在绿水青山间的“万里长征”。野外勘查的艰辛、危险和寂寞难以言表,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李文昌从未退缩,置身于大山的怀抱中,付出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一干就是26年。

翻山越岭步行数十公里、连续风餐露宿好几天,对于李文昌和他的同事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他几乎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许多时候午饭就是咸菜、馒头,加凉水。1993年的一天,李文昌一早从云龙县白洋厂银多金属矿出发,一天步行60多公里,边走边采集标本。天气炎热,山路崎岖,等到达兰坪县金顶铅锌矿时已是晚上11时多,他整个人都累得瘫软在地上。

在云南的“三江”地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江并流地带),蕴藏着丰富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但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剧烈,在“三江”找矿也特别艰难。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能有效指导“三江”地区找矿的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

李文昌作为西南“三江”云南段有色金属勘查基地的负责人,他领导的“三江”找矿项目,经过10多年的刻苦攻关,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野外调查、构造模拟研究等,在找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创新性地提出了“多岛弧盆成矿论”。美国地质学会主席博奇费尔院士对该理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模式是“被地质实践所检验的全新的构造――成矿模式”;首次提出“陆内转换成矿论”,较好地揭示了“三江”地区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动力机制和构造背景,解决了在什么构造部位找什么矿的问题;针对不同的成矿背景和矿床类型,探索出了5套找矿集成技术,在云南和西部地区地质勘查中广泛运

用。

由于成矿理论突破和方法技术创新,李文昌和同事们一起,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在“三江”云南段发现了12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其铜、铅、锌、银、金的新增资源量接近全国目前保有资源总量的10%,潜在资源价值5000多亿元,“三江”的找矿效率达到了全国平均效率的3.5倍以上,名列全国第一。

长期不懈的辛勤耕耘终于赢来了丰硕的回报。去年,李文昌博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地学界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同时被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联合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是云南唯一获此称号的科学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