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社会关爱方式解决“空巢”老人问题

2007-09-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兆森 我有话说

两只鸟喂大一窝小鸟,慢慢地,翅膀硬了的小鸟高飞而去,只留下老鸟守着空空的窝,这是自然界存在的“空巢”现象。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子女因种种原因不在老人身边,偌大的房子里只剩老人独自生活的“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据专家预测,随着独生子女相继成家,50年后,我国老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

不论银婚金婚,老夫老妻难免会前走后行,对于那些丧失配偶,子女又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突来的伤痛病残,日常随时发生的危险都比其他人多得多。由于无人照顾,老人突发疾病抢救不及时,生命也时常受到威胁,这是“空巢”老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安全。

与病痛等肉体上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孤单寂寞对“空巢”老人来说则是更巨大的伤害。目前年轻一代赡养老人很多只注重于提供锦衣玉食,对老人精神上的需求关注不够,没有达到“精神赡养”的境界。事实上,照顾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亚于解决物质需求。这些“出门一把锁,回来一盏灯”的“空巢”老人,面临种种生存困境,如何才能老有所养、老有所终?

要解决好“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首先要立足于社会的发展,用社会化的方式解决问题,主要靠政府,敬老院、养老院不仅要办多,还要办好,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归、老有所终,这是政府的责任。对独居的“空巢”老人,社区街道更应建立专门的档案,要把助老措施落实到每个具体的人,要做到定时上门服务,为老人排忧解难。

其次,各社区应逐步建立“支持监护网络”,对“空巢”老人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并为其建立家庭档案。发动邻居、民警、志愿者等做网络的支持人,每天探视“空巢”老人,及时发现其面临的问题。目前,大城市的一些社区,有的为“空巢”老人家庭安装救助门铃,有的由政府出钱为生活困难的老人请钟点工等,这些都是积极的尝试。

恪尽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一些尽孝子女,社会要给予表彰,并大力弘扬,以此引导别的子女,形成良性循环。只有在物质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得到保障,才能解决好“空巢”老人的问题,不使这些老人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