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大嶝与金门海域间,有一块乳白色的天然巨岩从海中突兀而起。它南临气势雄伟的金门北太武,北接秀丽多姿的大嶝、小嶝、角屿三岛,是水流湍急的浯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万吨海轮可从容经它的深水港通航。这块巨岩叫白哈礁,也叫陛下礁,离金门最近距离仅1800米,是肉眼看金门的旅游名胜地。蓝蓝海涛上,可清晰观
白哈礁四周是一片富饶的水域。它纳大陆甘甜淡水和浮游生物,使章鱼、青蟹、石斑鱼在礁丛里流连忘返。白哈礁西部是只有大潮退后才能看得见的浅水沙滩带,大嶝的居民把它叫十八线,沙滩带两边是南北分开的水道,这里生长着大陆滩涂罕见的竹蛏、海葵、海瓜子等贝藻,还有珍稀的海生“活化石”东方鲎。
然而,田园牧歌不是白哈礁的全部。使白哈礁闻名的,不是那个碧波荡漾,渔歌逐浪的浯江水道,而是在白哈礁海域近金门一侧打响的解放战争开始以后最大规模的渡海登陆作战。1949年10月下旬,近9000名解放军战士与3万多国民党军士兵展开了血腥残酷的较量,有1万多名军人伤亡。当时在这片水域,弹泻如雨的夜空、舍生忘死的攀岩登陆、鲜血漂流的海面、燃烧着的船只、尸体横陈的海滩……这弹痕累累、荒莽清冷的岛礁海域,给后人留下多少悲壮激越的情思!
在那之后的40年中,台湾海峡处于紧张敌对状态时,大陆的口号是:“一定要解放台湾!”台湾当局的口号:“反攻大陆”,双方水火不相容,针锋相对。朝鲜战争的爆发,大陆预订的渡海作战计划受到阻碍,统一台湾便成了一直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
1958年8月23日,大陆发起“万炮齐轰金门”,金门方面亦不示弱。炮战中,金门对岸的大嶝、莲河、下浯,村村弹坑遍地,大多数民房化为废墟。如此大规模的炮战,1962年又发生过一次。长期的军事对峙,使双方在这一带形成一条以“白哈礁”为习惯标志的“楚河汉界”。如今登上白哈礁,仍可见到岩石上遍布弹痕和昔日鏖战的遗迹。
当历史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昔日海峡两岸对峙的热点,已完全没有了剑拔弩张的气氛。几乎每年春节,大陆燃放喜庆烟花,庆祝春节,金门当局也同时燃放烟花贺岁。五彩缤纷的焰火,灼亮两岸的夜空。“一国两制”正逐步为两岸同胞所接受。那修葺一新,屹立在白哈礁岩顶的红色“归来亭”,在朝阳的辉映下,染红了海口天际。两岸独特的海岸风貌等,都是最佳的休闲游憩观光资源。来自喧嚣都市的人们,可在这里让海风轻浪把心绪理平。
过去大陆居民越过“楚河汉界”
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岛居民因生计所累,来白哈礁钓石斑鱼,不少居民就倒在台湾当局士兵的枪口下;想就近观看金门海湾景观,那更是一种奢望。如今战争硝烟已散尽,旅游、贸易、交流悄然兴起。大陆的熊猫送了过去,台湾的水果则已“登陆”,大嶝对台小额贸易市场买卖兴隆,过去枪炮相对的白哈礁已成为两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金门在面对大陆的一侧沿海,是密密麻麻深插在海滩上的水泥钢柱。那是一种钢条外包水泥的柱子,号称“鬼条材”,常年受海水冲击、浸泡也不会腐蚀,这是当年台湾当局军队用于防御大陆军舰船只靠近岸滩而布设的。现代化的战争早已使这些军事设施失去了作用,却成了海滩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观光客游览的新景点。随着海峡坚冰逐渐消融,金门岛上原屯兵10万,现已减至1万多人,许多战备设施也失去作用。金门为发展经济,陆续开放了部分军事设施供游客参观。
渡海登陆作战50多年后,金门同胞最大的愿望,就是远离战争和硝烟,开发金门旅游。他们认为这是庞大的商机所在,更重要的,是过去对峙、兵戎相见的岛屿成为两岸共同观光的圣地,相信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更具意义。金门县已经对旅游观光进行了规划,并多次到福建布展招商引资,成为两岸和平的桥梁。
巍巍白哈礁――过去战争的最前线,今天放眼看世界的平台。一道连结海峡两岸的桥梁和纽带,更是一条走向五洲四海的黄金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