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相同实不同
在珠宝市场上,各式各样的产品透着炫目耀眼的光环,琳琅满目的珠宝品牌更是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然而,细心的消费者依然能够发现,一些珠宝小企业在定名时采取了“傍大牌”的“迂回”策略,这给消费者选购珠宝产品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这些品牌往往带有很强的迷
“上周我去看钻戒,以前就听说过六福珠宝和周大福,还有周生生,但没听过周六福,不知道这些类似的珠宝牌子在质量上是否也差不多呢,选择的时候,我还是很犹豫。”正在选购首饰的黄女士对记者说。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更多的消费者对名称接近的珠宝品牌几乎没有辨别的能力。
周大福、六福是香港的知名品牌,那么周六福与他们有什么关系?据业内人士介绍,“周六福”其实是浙江商人设立的品牌。最开始在深圳开了一家小厂,后来不满足于做加工,于是开始打造品牌做零售。而“周大生”则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由“港龙”洋行改名而来,“周大金”是在香港注册的内地品牌,“谢福生”的注册地是深圳。
全国工商联黄金金银珠宝业商会副会长董振信指出,珠宝小企业“傍大牌”,在品牌上建立了很高的相似度,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错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珠宝品牌的健康发展。同时,这种状况也给珠宝设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急功近利要不得
“这有一个实力的问题”,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宝石鉴定师梁亚军指出,打造品牌是各种商品发展都应该遵循的经济规律,但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的驱使,很多小的企业都从商品名称、款式、销售等各方面模仿大的品牌,以期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六福市场推广主任潘启宗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傍大牌”情况实属正常,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也证明,任何一种投机都只是一种短期行为。
“珠宝是所有商品中迷惑性最强的类别之一,消费者在鉴别和认知上往往会走入很多误区,容易上当受骗。”梁亚军指出,品牌意识的缺乏是中国珠宝产业发展的致命伤。由于中国珠宝产业起步较晚,总体上还处于初期阶段。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较多,文化底蕴不够,资金、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缺乏特色,品牌意识淡薄,没有长远发展眼光,处在粗放型经营和低水平竞争的环境中。
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饰品的销售额将超过1800亿元人民币,销售量将占全球10%以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国外有影响、有实力的知名品牌珠宝已迅速进入国内市场。中国珠宝产业面临的不仅是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多的将是国际市场的竞争。
“中国珠宝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吸引了不少外来珠宝企业及品牌的进入,也掀起了国内珠宝商的一场革命,一些珠宝小企业采取傍大牌的方式,便是想在珠宝行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迅速获利,但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不利于中国珠宝行业的整体发展。”董振信说。
登高望远创品牌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中国珠宝产业已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中国珠宝产业除在款式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外,品牌发展的战略也初现端倪。但一些国内珠宝企业不去脚踏实地打造本土品牌,而是‘抄袭’和‘傍大牌’,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珠宝产业的一种缺憾。”董振信指出。
“珠宝存在一个鉴和赏的问题,首先是鉴别真假,其次才是欣赏它的价值。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判断珠宝优劣的标准并不仅是品牌,更重要的是质量。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珠宝品牌的长远发展。”梁亚军说。
董振信指出,中国珠宝行业要抓住机遇,以创新和品牌战略作为行业发展的核心。良好的企业形象是支撑企业品牌的基础,优质的产品质量是创品牌的核心,完善的服务是创品牌的保证。对于亟待提高产业附加值的国内珠宝业来说,不应总是习惯于通过“傍大牌”快速获利,而应脚踏实地打造本土品牌。我们应该在工商、技术监督等环节做出努力,以促进珠宝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珠宝小企业自身要靠质量与诚信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不应该以模仿大企业品牌这种“打擦边球”的形式来获利。
梁亚军指出,保障珠宝品牌健康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严把珠宝鉴定关,要从机制上保障珠宝鉴定的可靠性,鉴定要由专业人员而不是由一些销售人员来完成。他同时建议消费者,选珠宝要把握一个规则,那就是多看少买,同时要到有质量承诺的商家购买珠宝,看清珠宝的成分构成,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