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第二条特大型跨海隧道胶州湾隧道的建设论证,到专为青藏铁路而设计的“高原气候模拟舱”的成功研制;从国内独具特色的1:1火灾试验炉的诞生,到泰山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的投入使用……这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无不与青岛理工大学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一所普通的高校,青岛理工大学缘何取得这样好的成绩?
瞄准需求――凝练学科发展方向
青岛理工大学原为冶金工业部所属的一所行业性大学,1998年11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管为主。归属关系的改变,并没有影响该校的建设发展。2004年,他们通过组织全校上下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学校的发展战略,其中学科发展的定位是: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走需求与特色相结合、特色与精品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通向高质量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道路。
在学科建设中,他们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注重新兴、提高内涵”方针,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凝炼学科方向,壮大学科队伍,构筑学科高地;坚持“有选择地追求卓越”,强化优势学科、扶持特色学科、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挂靠在该校的青岛市能源与环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他们学科建设的一个缩影,这个由机械、环境、热能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技术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短短的四年间便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国民航总局项目和中石化胜利油田重大工程技术项目等10余项;鉴定科研项目9项,获得国家专利4项,新产品2个;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EI、SCI检索8篇。
由于有了深厚的学科积淀和鲜明的学科特色,在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第十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学科评审中,青岛理工大学被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机械设计及理论、结构工程被批准为二级学科博士专业;新增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二级学科硕士点的数量达到33个。这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构筑平台――提升学科发展动力
青岛理工大学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在优势学科中加快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步伐。
学校规定:申报的各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必须已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有3个以上相对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已取得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且对学校其他学科的发展能起到较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在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科、实验室带头人具体落实。对于年度检查不合格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暂停拨付下年度经费并限期整改;在终期验收中,对获得优秀的学科和实验室给予奖励,并优先推荐上一级别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下一周期的立项建设。
青岛理工大学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他们新增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山东省“九五”省级重点学科评估验收中,结构工程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暖通与热泵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2006年,他们共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成为山东省“十一五”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实验室),其中“机械设计及理论”、“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6个学科被评为重点学科,“能源与环境装备”等4个实验室被评为重点实验室。“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还被列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强化建设学科;“能源与环境装备”实验室、“混凝土”实验室被列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强化建设实验室。到目前为止,青岛理工大学拥有省(市)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达20个。
建立“特区”――保障学科建设成效
青岛理工大学为学科建设建立“特区”制度,采取一系列特殊的措施和政策,扬优、支重、改老、扶新,构建学科高地。
在资金投入上,青岛理工大学“不撒芝麻盐”,对特色学科进行重点投入。近几年他们没有征地,没有大兴土木,而是根据重大和关键课题项目购置了一批当今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仅对各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近三年就投入了1.2亿元的建设经费。在消化使用的同时,他们根据学科和课题要求进行二次研发,投入研制了结构火灾试验台、纳米油膜测量仪、多功能通风空调实验平台等独具特色的实验台群,为提升学科建设内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人才战略上,实施“高水平人才培养与资助建设”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工程。近年来聘任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1名外籍院士为特聘教授,培养和新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12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61人。目前,学科队伍中百分之七十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家。
“特区”制度的建立,推动了重点学科抢占学术前沿,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优势学科的快速发展,铸就了青岛理工大学鲜明的学科特色。
――具有鲜明特色的土木工程学科。这个学科五年内在地下结构领域获得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了用于结构抗火试验的国内最大的1:1火灾试验炉;“地下结构围岩稳定性和透水性评价体系”被纳入我国首条复杂地质状况――青岛―黄岛海底遂道的建设论证;将“3S”技术应用于三峡岸坡稳定性预报中;主持制定了国内首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规程》,为已经动工的青岛超长跨海大桥建设论证提供了“耐久性防护”关键技术支撑。另外,青岛理工大学还是国内唯一承办两次结构耐久性国际学术会议的单位。
――机械工程学科获得了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三年连续获得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中“热粘度楔”摩擦理论解决了国际润滑领域50多年的理论难题;发表在美国机械工程学会(ASME)摩擦期刊(JournalofTribolo-by)上的高水平论文占国内同行的一半;涉及矿井安全的钢丝绳检测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两次荣获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励。
――节能与环境工程学科“863”课题“新型高速列车空调系统动态仿真及优化”成果已用于国内270km/h新型高速列车等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国内第一座海水源热泵在内的多项节能关键技术,将在国家循环经济示范领域、该校成长的冶金行业展开更广泛和深入研究、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