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植根民族土壤 打造学科品牌

2007-09-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通讯员 杨胜才 魏大江 我有话说

风景如画的中南民族大学校园里,有来自全国52个民族的学生。在丰腴的民族土壤之中,“以学科兴校”成为中南民大建设发展的“百年大计”。

恢复办学仅仅20余年,中南民大就从仅有4个本科专业、180名学生,发展到55个本科专业、2万名在校生,并拥有了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权。跨越式的发展,使中南民大迅速步入我国一

流民族大学的行列。见证了学校不平凡发展历程的老一辈民大人说,这一切得益于强劲有力的学科支撑。

坚定不移的特色之路

少数民族经济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南民大的许多优势特色学科,都有一个相同的“标签”――民族性。民大人深知,作为一所地处中部的民族院校,民族类学科是自己的“先天优势”;只要稍加“培养”,一定会大有作为。

认准了这条学科建设之路,中南民大坚定不移地走了过来,并逐渐走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在老一辈著名学者吴泽霖、岑家梧等的带领下,在少数民族历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少数民族经济、民族语言文学、民族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随着一大批中、青年学者的崛起,在民族地区发展、城市民族工作、民族社会工作等学科领域又陆续取得重大突破。

根据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研究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地理区位特点,中南民大将民族学科研究区域定位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研究方向定位于湘鄂武陵山区的土家族研究、海南五指山的黎族研究以及城市散杂居少数民族研究等。为了适应新的学科发展需要,学校先后调整了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建制,整合资源成立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特色之路,也造就了学科的兴盛。近五年来,中南民大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共承担40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出版专著50余部,在《光明日报》、《民族研究》等权威报刊发表论文150余篇,有50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其中,关于海南黎族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家族地区农村合作医疗、特色农业、劳动力转移、旅游开发、法制建设等调研成果,受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们自己最大的特色,就是民族性。我们已经在少数民族经济、文学、法律、教育、美术等方面初有成就,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力求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并形成规模,寻找学科建设的伸展点。”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李步海对学科建设的特色之路充满信心。

志在高远的人才工程

学科建设,人才是关键。为突破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瓶颈”,中南民族大学大力引进楚天学者、海归学者,构建首席教授、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相结合的人才梯队,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建立了一个“人才宝库”。

2006年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李金林教授,是美国肯塔基应用能源研究中心研究员,2003年受聘于中南民大。在学校的鼎力支持下,李金林教授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研究经费800余万元,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民族学学科带头人许宪隆、段超、柏贵喜、李吉和、田敏及韦东超博士等组成的学科团队,长期致力于长江中下游少数民族研究,在南方民族史、少数民族现代化研究等方面颇有建树。

近年来,学校共引进了包括首席教授在内的200多名优秀人才,其中30余人为海外留学人员。形成了由3名首席教授、39名学科带头人、34名重点骨干教师、11名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

服务社会的学科导向

中南民族大学为了使优势特色学科“永葆青春”,不断强化将服务作为学科导向的意识,引导一些应用学科走产学研联合的道路,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民族地区发展需要,中南民大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针对服务地区、服务对象的特点,加大对学科结构、学科方向的调整,倾力打造特色服务。近年来,学校毅然淘汰了10多个旧专业,新设置了自动化、材料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商务、商务英语、保险、社会工作等一大批应用专业,使非民族类学科专业更加主动地适应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不仅如此,学校每年积极参加湖北省科技文化宣传周活动,为市民提供最新的科技文化资讯;定期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带去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直接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法律、文化等咨询服务,并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发端于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全国得到推广,成为党和政府造福数亿农民的一项德政工程。在制度的设计和推行过程中,中南民大沈道权教授等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提出了许多专业而切实可行的建议。生命科学学院梅之南博士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医药进行研究,并与云南、广西的少数民族医药企业进行联合研究,开发出的药品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