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同仁的第5年,老院长张晓楼教授去世了。老院长是国内外知名的眼科医学泰斗、优秀共产党员,是魏文斌心中的楷模。他曾经为了研究防治沙眼,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在自己眼睛上接种病原体做试验。他生前留下遗嘱,身后把角膜捐献给刚刚建立的同仁眼库。医院安排魏文斌为老院长取遗体角膜。魏文斌向先生的遗体三鞠躬
眼底病手术技术含量高,难度大、风险大,但患者视力提高不明显,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专业。是患者,让魏文斌加深了对这个专业的理解,也使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幸福观。
一次,魏文斌为一位患者做眼底手术,透过镜头的一束光线,一点点剥离增殖的纤维膜,再将视网膜一点点展平,精心地将眼底整复一新。尽管手术很成功,有效控地制了病情,但患者的视力却只能恢复到0.03。没想到揭开眼罩后,那位患者却突然激动起来,连声说:“谢谢大夫!谢谢大夫!您不知道,这0.03的视力对我有多重要。有了它,我就能分出白天和黑夜;有了它,所有的事我都能干呢!”这一瞬间,魏文斌忽然顿悟:原来,这0.03对患者来说,就是全部的光明;能保住患者最后的光明,对自己来说,就是一种幸福!
魏文斌小时候家庭贫困,大学期间依靠奖学金完成学业。当他看到来自农村、来自贫困地区的患者,带着借来的钱,千里迢迢找到同仁医院、找到自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有时候,来找魏文斌的患者,手里捏着一张皱皱巴巴的小纸条,上边写着他的名字。那纸条已被多次展开又攥紧,并沾上了汗渍,寄托着患者的全部希望,而魏文斌的最大愿望,就是不让他们希望而来,失望而归。2005年大年三十,一位来自深圳的视网膜脱落患者,焦灼地辗转了几家大医院,找不到手术的医生,急得直冒冷汗。患者来到同仁后,魏文斌立即为他安排了手术,有人说:“大年三十你还做手术呀?”魏文斌想,过一个年,患者就要耽误7天,手术成功率就会降低,视力恢复会很困难。令人高兴的是,手术非常成功。大年初一,经过半天观察,患者在一派喜庆的节日气氛中,欢欢喜喜地出院与家人团圆了。
为了让更多的患者看上病,魏文斌练就了“快速吃饭功”,最多时一次门诊患者有70―80人,中午10分钟吃完饭,继续看病,水也不敢多喝,厕所也不上。魏文斌每月平均70多台手术,手术日,从早上一直持续到晚上6点以后,甚至9-10点,晚上手术一结束,他不是累得瘫软连话也不想说,就是饿极了四处找东西充饥。行医过程中,魏文斌尽量给患者省钱,只要能够判断出是视网膜脱落,就不让患者再做超声波检查,这样就可以为患者节省60元钱。为了让住院患者尽快手术,少等候,少花钱,他定了一个目标:患者等候住院时间不超过两周,患者住院等候手术时间不超过3天。20年寒来暑往,魏文斌就这样体验着自己独特的幸福。他如今是同仁医院的首席专家,同仁眼科中心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曾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时代先锋”等称号。可魏文斌却总这样说:“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得益于百年同仁文化的传承,得益于许多前辈的言传身教,得益于我所有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