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而要实现这一使命,就必须实现自身的新跨越,即从正规大学向现代新型民族大学的转变。这一转变要求民族院校既要紧跟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和大众化的步伐,又要进一步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坚持以服务于
少数民族为宗旨,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
办学方向既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及其社会属性,规定着大学的精神、定位和特色等自身样式的设计。民族院校50余年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表明,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既是民族院校的立校之本,也是衡量民族院校各项教育活动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新形势下,民族院校首先必须坚定地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全面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题的深刻内涵,在继续坚持和强化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这一重要办学宗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并将其创造性地发挥和运用到各项具体工作当中去。要加强对民族院校在教育对象、教育宗旨、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格等方面的特殊性的认识和研究,正确把握民族院校自身特有的规律,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民族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高办学水平
学科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既是高等学校基本活动和组织管理的基础,又是高等学校承担任务、履行职能的基本阵地;学科建设水平既是反映高等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又是办学特色与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民族院校要拓展发展空间,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实力,增强竞争能力,必须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即加强学科建设,充分体现自己的办学个性。加强学科建设,就要在“专业是基础,科研是水平,学位点是标志,队伍是关键”等具体环节上下功夫。要根据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要求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社会需要以及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将民族的特色、优势、文化和需求结合起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确立自己的学科体系和布局,打造自己的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科学研究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努力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要加强学位点建设,提高办学层次,加大研究生的培养力度。要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造就忠诚民族教育事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满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
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增强核心竞争力
多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民族院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民族院校的生命线。民族院校生源对象的多民族、多水平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院校教育质量是一个十分突出和迫切需要加强的中心环节。为此,必须强化质量意识,把提高质量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要不断更新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不断强化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实现以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机制。
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民族高等教育国际化
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民族院校首先应积极同国内外高校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机制和方法,并不断探索合作与交流的形式与途径,努力提高合作交流的层次,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各民族院校办学既要注重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又要加强合作尤其是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和专业体系。要充分发挥民族院校作为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窗口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要进一步加强与学校所在地和民族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尤其要注重为民族地区改革发展服务,其中包括为民族地区的政府决策服务,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为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服务。
坚持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保障,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现代大学制度从广义上讲,主要为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和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具体包括: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理念;大学与政府、社会的相互需求关系;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作用与职能等。从狭义上讲,主要表现为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民族院校发展的历程和目前的现状来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既是民族院校发展的客观诉求,又是规范管理,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涵来讲,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围绕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进行制度建设;其关键是正确处理党委、行政与学术的责任与关系;其重点是严格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即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和加强内部管理;其目的是改善环境,构建和谐校园,即实现“内和”、“外顺”,确保对内和谐运行,对外和谐发展,既要做到内部和衷共济、上下一体、张扬个性、有序互动、民主参与、稳定共进,又要与社会和谐、与生存环境和发展形势和谐,既能与时俱进,又能择机善行。因此,建设与民族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的重点是:积极探索和实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参与”的新型管理体系和模式。
教育兴则民族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民族院校肩负的责任重大。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建设服务,不断开拓创新,用我们扎实的工作,不懈的努力,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民族院校。(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