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长江师范学院,是市属全日制本科院校。主要生源地和服务区在重庆少数民族聚居区、渝东南贫困山区和三峡库区(以下简称“三区”)。由于远离大都市,地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三区”,学校长期面
临着投入不足、基础薄弱的困难。但全校师生凭着“不甘人后、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精神,通过积极主动服务“三区”,化区位劣势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为“三区”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对基础教育矢志不渝,被誉为“‘三区’教育子弟兵”的优秀毕业生。
今天,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需要各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乡村和欠发达地区,为这些地方培养更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长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久渊教授和院长戴伟教授,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或许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变“离乡教育”为“恋乡教育”
“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统筹城乡教育,关键在于统筹城乡教师队伍建设;统筹城乡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解决优秀师范毕业生‘下不来、留不住、不愿好好干’的问题。”这是接受记者采访时,长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久渊说过的一句话。
在全国师范院校中,长江师范学院的师范生比例是比较高的:在13000名学生中,73.8%为师范生。它所处的地方是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也是连片贫困地区。记者采访中,很多区县教委的负责人说,他们过去参加大学的双选会时,经常是连一个来咨询的本科生都没有,但是长江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却总是比较踊跃。事实也确实是这样,长师的师范生毕业后大部分都在“三区”从事义务阶段教育工作。今年该校对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12个区县的组织部、教委和千余所农村中小学进行走访调查,区县普遍反映他们的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这应该得益于该校长期坚持的“恋乡教育”。王书记说,“大学生要‘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精神上首先要能扎下根。但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往往是‘跃农门’的教育。很多老师和家长用‘考上大学,离开农村’来激励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下,‘离开家乡’成了许多孩子最原始的学习动力。‘离乡教育’不仅妨碍了高校优秀师范毕业生回农村任教,而且无形中给农村中小学教师施加了心理压力,导致优秀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量流失。统筹城乡教师队伍建设,除了待遇要公平,关键还在于改变‘离乡教育’理念。”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长师从新生进校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党团组织和院系学生会,每年农忙时都组织青年志愿者帮助农民干活。“三区”也是他们“三下乡”活动的主要目的地。同学们在偏远的乡村中小学上教学示范课,举办科普讲座,为留守儿童建起爱心小屋,并且在一对一帮扶活动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加深了对农村和农民的理解,也开始熟悉和热爱这片土地。
“以师为师,师从师出”
培养农村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专业教育与养成教育并重。贫困地区教育部门负责人常常说,在他们的乡村中小学、尤其是村小教书,最重要的是要有奉献精神、要有事业心、要有爱心。“青年学生的奉献精神、事业心、爱心从哪里来?从老师那里来,从学校那里来。”王书记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要培养学生淡泊名利、富有爱心、乐于奉献、志存高远,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这样的品格。
长江师范学院在师范教育中禀承“以师为师,师从师出”的理念。这一理念基于师范教育特有的双重性:他们的学生既是学生又是老师,现在是学生,以后是老师;高校教师不但是学生的老师,还是老师的老师。“以师为师,师从师出”,就是要时时刻刻提醒学校:今天坐在课堂里听讲的这些人,以后都将走上讲台。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形成的道德品格和专业素养,不仅将左右他们的人生道路,而且还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长江师范学院长期面临着投入不足、基础薄弱的困难,也因此形成了“不甘人后、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办学精神。据了解,从1982年到1996年,长江师范学院在15年中得到的财政基建拨款总额还不到1200万元。但全校师生自力更生,通过义务劳动建起了标准足球场,还建成了当时很多学校都没有的校内游泳池。在教育教学中,他们着力传承艰苦奋斗、敬业自强的精神。音乐系的学生在学校弹钢琴,但“三区”很多农村学校没有钢琴。怎么办?他们就教二胡演奏,还教学生制作和维修二胡的技术;体育系的学生,除了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还要学习一些简单的、适合农村需要的体育运动。
在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中,学校更加注意坚持勤俭节约、励志笃实的传统,极力避免因为学校和教师的虚浮之气对青年学生产生不良影响。2005年新校区建设启动,开工典礼只花了27元。学校将不搞庆典节约的费用设立基金,用于资助贫困生。这一举动不仅在学生中更好地传递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感染了许多校外人士。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了解情况后,还特地批示财政划拨专款1500万元支持学校办学。
长江师范学院发动学生评选“我身边的孟二冬”,同学们投票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学生们评选出的几十名优秀教师中,既有不断努力提升学术水平,课堂教学艺术炉火纯青的专业课教师;也有极富爱心,济危救困,耐心细致为学生解疑释惑的辅导员;还有多年穿行田间地头,致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人员。评选的过程和结果都表明,这既是对教师的督促,也是对学生的教育。
培养“三区”教育笃行者
在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和学校周边的一些贫困地区,长江师范学院许多优秀毕业生在基础教育领域竖起了一座座丰碑。
夏中全,中学特级教师。1981年毕业后主动要求去国家级贫困县武隆县,从此扎根山区教育。10年前,他身患胃癌,在胃切除80%后仍坚持重返讲台,先后荣获“中学特级教师”、“苏步清数学教育奖”、“全国优秀教师”、“重庆直辖十年建设功臣”等荣誉;
高世林,中学特级教师。他的《数学教学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荣获第四届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成果特等奖,《智力扶贫与农村中学教育改革》荣获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一等奖;
谭小林,石柱县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从教20多年,先后主持国家级、省市级、地县级教改课题20余项,主编、参编著作10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级、国家级奖30余项。他总结的“示错法”、“全息导读法”等教学方法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学校开设了优秀校友论坛,把这些校友请回母校,让他们讲述自己的发展历程,讲述在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从教几十年的人生感悟。这些鲜活的事例,在他们的师弟师妹中引起巨大反响,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鸣。
服务“三区”基础教育,必须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优化师资培养体系。最近3年,长江师范学院师生共主持了国家级、市级、校级教改项目共86项,300多人次主持或参与了市级和校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建设。学校还组建了教师教育学院,成立了渝东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先后派出160多人次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探索和研究课程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学校还从“三区”中小学聘请了高级教师、教学能手做兼职教师,吸纳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经验和新成果。这些措施,都较好地提升了毕业生的从教能力。
王书记介绍说,自2006年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设立以来,长江师范学院连续两年报名人数和通过考核人数都居全市高校第一名。现在,渝东南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县的中学教师中,55%是学校毕业生,这充分说明长江师范学院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区”基础教育师资人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