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运工程”到“三峡工程”,从“西电东送”到“西气东输”,从“南水北调”到“青藏铁路”……今天,在举国上下喜迎党的十七大的历史时刻,我们带着激动和感慨,盘点重点工程:
它们,是泼洒在中国大地上的壮美画卷。
它们,是谱写于历史时空中的绮丽诗篇。
这些被称做国家重点工程的人间巨作
“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是国家为改变经济发展布局,实现全国资源合理调度的三大战略性工程。其中,西气东输工程于2002年7月4日开工建设,西起新疆轮南,经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太行山脉,穿越黄河、淮河、长江,途经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后到达上海,全长约四千公里,2004年12月30日全线供气。该工程是目前中国管径最大、管壁最厚、压力等级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管道工程,创造了世界管道建设史上的高速度。它的建成和运营,开通了中国横贯东西的一条能源大动脉,标志着中国天然气管道建设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这些国家重点工程的巨作,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建设,2006年7月1日正式全线建成通车,是世界海拔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其中,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米,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清水河大桥全长11.7公里,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特大桥;唐古拉山车站海拔5068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冻土地段时速高达100公里,是目前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青藏铁路的建成改写了西藏自治区不通铁路的历史,标志着我国铁路筑路技术的飞跃。据统计,从2006年7月1日通车到年底仅半年时间,青藏铁路客运量已达110万人,货运量为871万吨。
这些国家重点工程的巨作,是我国快速发展和改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典型代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从2003年到2006年的四年间,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0271亿元,是1978年到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的近两倍。2006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投资项目102870个,比2002年增加25753个,增长33.4%;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6140亿元,增长1.2倍。
2003年以来,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曾经是国民经济“瓶颈”的基础产业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城乡面貌极大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潜力不断增强,集中体现在: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确保了农业高产稳产,连年丰收;能源工业的生产能力极大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显著增强;已形成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管道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成了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以及业务种类齐全、网点分布广泛的公用邮政网络;城市公共交通、绿化、污水处理、供水供气等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以上这一系列巨大变化,正在带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比如,2006年,城市供水总量541亿吨,比2002年增长15.9%;用水普及率达到86.7%,比2002年提高8.8个百分点;城市供气管道长度18.9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65.8%;用气普及率达到79.1%,比2002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回首重点工程,它们不愧是激发爱国热情的工程,振奋民族精神的工程,凝聚党心民心的工程。
(今日5版《迎接十七大特刊》刊登《浩歌唱大风》,介绍文艺家对国家重点工程的艺术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