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古代――陕北话里的文化遗产》(中华书局)是王克明君的新著。书名之意,换一种说法,似乎可以称之为:“古代还活在当代”。这是一部语言文化研究著作,作者以陕北延安附近一小村余家沟所讲方言作
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文字是各民族文化之根。或者说,民族文化之血脉,总在语言文字中流淌。克明君发现,在余家沟人所讲方言中,不仅有几百年前的近古话语,而且还有一两千年前中古和上古之所谓文言话语。这些话语在普通话中早已经听不到,但却实实在在还活在余家沟人日常话语中,堪称“活”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份文化遗产的研究,克明君把书面文言话语与口头话语两者关系问题、如何看待书面语言文化与口头语言文化问题,以及如何对待方言等学术问题,都提出来了。
中国文人有“皓首穷经”的传统,有书面文字崇拜倾向。也就是说,比较忽视口头语言流传之文化。实际上,有些民族没有文字,文化的传承,在他们那里完全由口头语言承担。这种文化传承,与书面文字传承相比,有明显缺点,缺乏文字语言逻辑规定那种确定性。但是其优点,却是保有从古至今那种语境的鲜活性。一切落到书面之文字,话语的鲜活语境就随之有所僵化。在这一问题上,后现代思想家德里达等人,认为书面语言记载的只是“痕迹”,甚至是痕迹的痕迹,与庄子把书面文字比作履之迹而非履,能够相通。就是说,书面文字由于使语境僵化,而变得干瘪。反之,由口头语言流传者,则还能保有语境之鲜活性。克明君此书正是通过余家沟人日常的口头语言之中,发现了对中国近古、中古、上古文化在语言中的鲜活传承。克明君这本书,用作家史铁生的话说,是“几百年黄土地上动人的声音,靠一个北京知青,找回了被埋没的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