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心理和谐的思考

2007-10-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石国兴 高志文 我有话说
    ▲心理和谐是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心理和谐不等同于心理健康:心理和谐存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心理要素的相互联系之中,侧重于要素之间的横向关系;而心理健康则侧重于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呈现的特性或状态。

▲影响和制约心理和谐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事件;认知评估;应对策略;理、情、欲相互作用。

▲要促使心理和谐,首先,要尽可能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概率。其次,要提高哲学素养。第三,培养为人处世的积极心理和应对方式。

心理和谐与心理健康

心理和谐是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心理和谐不等同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目前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具备正常稳定、积极主动的心理特性,是善于调控心理,使其内部协调、外部适应,并适当追求发展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具有稳定性、协调性、适应性、发展性的特点。它可以分为互相联系的两个层次:一是心理内部各成分的协调统一以及对外部人、事环境的适应;二是对心理健康的主动保持、增进,并不断地、适当地追求发展。前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适应性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后者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所要追求的境界。由此可见,心理和谐和心理健康的第一个层次基本吻合。但是,即使在这样的层面上,心理和谐也不完全等同于心理健康。如上所述,心理和谐存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心理要素的相互联系之中,侧重于要素之间的横向关系。而心理健康则侧重于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呈现的特性或状态。当然,心理和谐和心理健康交互作用,共生共长,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在一起。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有学者甚至认为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没有心理上的和谐,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而心理健康的人,由于善于处理心理要素之间、人事之间和人际之间的种种关系,因而心理上是和谐的;心理上的和谐又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维持和发展。从大心理健康观的角度看,心理健康必然包括心理和谐的内容。因此,促使国人的心理和谐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

心理和谐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心理和谐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等外在因素作用外,其内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就其发生机制来说,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流程来表示:生活事件引起个体的认知评估,认知评估又分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前者往往引发合理的情绪反应和应对策略,进而导致心理和谐状态;后者则往往引发不合理的情绪反应和应对策略,进而导致心理不和谐状态。为克服或缓和这种心理不和谐状态,个体会进一步引起理智、情感和欲望的互动,如果互动的结果达到三者的统一,就会实现心理上的和谐;反之,就依然是心理上的不和谐。

由心理和谐的内在发生机制可见,影响和制约心理和谐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活事件。一般而言,几乎任何生活事件都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反应,对人们的心理和谐构成影响。这些生活事件从性质上大致可以分为令人愉悦的正性生活事件和令人痛苦的负性生活事件。对人的心理和谐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后者。从严重程度上可以分为重要生活事件和生活小困扰。对人的心理和谐构成重大影响的常常是那些重大生活事件。然而,任何人都会经常遇到琐事,日积月累之后,这些令人闹心的琐事也会对个人的心理和谐和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根据作用时间的长短,又可以将生活事件分为长期的社会事件和突然性灾变事件。长期的社会事件常令人痛心疾首却又感到无力回天,是造成人们心理不和谐的元凶;突变事件令人猝不及防,使人震惊或麻木,造成心理上的重大创伤,严重破坏人的心理和谐,因此灾后心理干预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认知评估。认知评估是生活事件和心理和谐状态之间的中介,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当生活事件发生时,它会评估这个事件的威胁性多大,该如何解决,自己有无能力和资源加以解决。心理学家拉泽如斯将生活事件的压力评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评估压力来源的严重性,个体会考虑“发生了什么事?”“对我是否好?”“是否很有压力?”等等;第二阶段要评估如何对付这个压力情境,有什么个人和社会资源可以利用?哪一种方法和行动最恰当。如果认知评估的结果是正向的积极的,认为生活事件对自己有好处,或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其心理上就是和谐的;反之,如果认知评估的结果是负向的消极的,认为生活事件对自己构成威胁,超出自己的掌控范围,便会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出现心理上的不和谐。有趣的是,人们对同样的生活事件常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认知评估,这是因为认知评估是主观的,人们因主观经验、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对同样的生活事件往往给予不同的建构,从而出现不同的反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认知变化来解决心理问题的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理性―情绪疗法”才大有作为。在埃利斯看来,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许多负性情绪是由于人的非理性观念直接导致的,要改变人的负性情绪,就要从改变人的非理性观念入手。

(三)应对策略。即适应和对付生活事件的策略,也称因应策略。一般来说,在对生活事件进行认知评估后,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接着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进行下一步思考:我该如何应对这件事情呢?不同的人往往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例如,同样内心郁闷,有的人借酒消愁,来暂时麻痹自己;有的人则控制不住地乱发脾气甚至采取攻击性行为;有的人则向亲朋好友诉说来释放情绪;也有的人到运动场上打打篮球或踢踢足球对情绪加以排解。同样,面对失业所带来的不安,有的人积极学习,增强技能,谋求重新就业;有的人则怨天尤人,听天由命,萎靡不振。应该说,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缓解情绪压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但有些方式是积极的、有益的,从而真正达到心理上的和谐;有些方式是消极的,有害的,不仅不会达到心理上的和谐,反而会导致更大的心理不和谐。例如以醉酒来麻痹自己,可能暂时没有了痛苦,但酒醒后往往有“借酒消愁愁更愁”之感;乱发脾气,出口伤人,当时可能感到“一吐为快”,但也往往招致他人的反唇相讥,以牙还牙,从而为自己带来加倍的苦恼和更大的心理不和谐。由此可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也是影响心理和谐的重要因素。

(四)理、情、欲相互作用。人的心理和谐与否往往取决于理智、情感和欲望的矛盾及其如何解决。首先,人的理智和情感经常发生矛盾。心理和谐的人善于用理智的缰绳驾驭情感的野马,面对负性事件能够心地坦然,从容不迫,显得平和而大气;而心理不和谐的人容易感情用事,面对负性事件性情焦急,方寸大乱,显得浮躁而小气。其次,情感和欲望的矛盾。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指数与人的欲望成反比,即人的欲望越多越大,其情绪指数就越低;反之,减少或降低欲望,情绪指数就会升高,所谓“知足者常乐”,“马上放弃,马上自在;长久放弃,长久自在”一类的话,从维持人的心理和谐的角度来说是有道理的。心理和谐的人,不是没有欲望,但他能够将自己的欲望控制在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范围内,对于实现过程中的困难和可能的失败也有心理上的准备;而心理不和谐的人,常常欲壑难填,得陇望蜀,这山望着那山高,将自己搞得身心疲惫。再次,人的理智和欲望的矛盾。人的欲望就像一个不听话的顽童,而理智则如一位冷静的判官,二者难免发生冲突。人的欲望大体上可以分为发自本能的自然欲望和后天形成的社会欲望两大类,这两类欲望又可以分为数不清的种属性欲望,它们就像无数个小顽童,对理智判官进行挑战。我国古代思想家主张用“存天理,灭人欲”的办法处理二者的冲突,这显然有失人道;西方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主张纵欲主义,让理智靠边站,其结果后患无穷。心理和谐的人能够正确处理好理和欲的关系,使欲望的顽童在理智判官的调遣和约束下欢快成长;而心理不和谐的人,往往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或过于理性,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但内心很苦;或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结果到处碰壁,造成更大的心理不和谐。

如何促使心理和谐

由上可知,要促使心理和谐,首先,要尽可能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发生的概率。在现代社会,由于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的精神压力随之加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问题比较突出,使人遭遇或有可能面临的负性生活事件多了。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减少负性生活事件,促进人们心理和谐的根本之策。

其次,提高哲学素养。既然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估取决于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又取决于人的哲学素养,那么要进行正确的认知评估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哲学比得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一个人如果真正掌握并善于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其内化为一种素养,一种自动起作用的为人处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会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待包括生活事件在内的一切问题;就会永远都“想得开”,永远处于心理和谐的状态。

第三,培养为人处世的积极心理和应对方式。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优化心理素质,善于适应生活和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尽量减少自卑、多疑、虚荣、嫉妒、焦虑、自私、贪婪、偏执、冲动、攻击、苦恼、抑郁等消极心理,提高主观幸福感,遇事(负性生活事件)要想得开,尽可能采取乐观型解释风格,善于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来排忧解难。

(作者单位:石国兴,河北师范大学;高志文,北京交通大学。本文系2006年度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和谐社会的心理和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