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和谐高校的“抓手”

2007-10-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何祥林 我有话说

构建和谐高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保持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理论,充分认识构建和谐高校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全力构建和谐高校,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在构建和谐高校过程中,我们要重

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抓手”。

――育人为本。构建和谐高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坚持育人为本,就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教育是培育人和塑造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党的一贯方针和目标。当前,高校特别要注重两个“为先”,一是德育为先,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新体系。二是心育为先,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全、人格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坚持育人为本,就要把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树立“学生利益无小事”“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观念。这就要建立长效的与学生沟通的机制,及时解决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

――以师为先。以师为先就要尊重教师的劳动与价值,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和才能;就要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突出教师学术权力在高校的主导地位。以师为先就要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发扬民主、倾听民意的机制与氛围。建立重点人才的领导联系制度和为高层次人才服务的快速反应与绿色通道制度,通过对人才的真正尊重与支持、对教师的真切关心与帮助来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要突出特色。在构建和谐高校进程中,各高校要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彰显自己的办学个性,不要一味追求大而全,不要一味追求研究型大学。同时,政府对各类学校的资助和支持也不应按照学校的名气或者学校的学术地位来安排,而应按照不同学校的专业性质和建设需要来确定,也就是说,所有的学校都应处于平等的受助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育公平的理念和原则。也只有在这种政策的导向和影响下,各高校才能立足自身实际,实现科学定位,努力完成学校定位所赋予的发展目标和历史责任。

――规范管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无论是从学生人数、校园面积、教师数量等都翻了几番。这对构建和谐高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适应高校规模的快速增长的局面,坚持规范管理就成了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保证。

坚持规范管理,就要依法治校。依法治校的本质是学校管理者要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在法制的轨道上开展学校的综合管理、教育教学、服务保障和其他一切活动。

坚持规范管理,就要民主决策。民主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学校所作出的一切决策,都要通过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程序。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活泼、公开透明的民主氛围,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

坚持规范管理,就要完善制度。高校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制度体系,努力完善构建和谐高校的长效机制。现代大学的管理者要树立现代意识,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勇于学习、不断创新,与现代大学管理理念接轨,构建起管理民主、运转高效、竞争有序的内部管理体制,实现有效管理、高效管理。

――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是构建和谐高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构建和谐高校的重要体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被公认为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高校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因此,服务社会功能的强弱和对社会贡献力的大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尺度。在人才输送、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等方面,高校是国家和社会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应当自觉承担起引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任务。

所谓引领社会,就是大学应该自觉的承担起以科学、思想、文化来引领社会的历史责任,要为社会提供科学、思想、文化,使大学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科学摇篮、文化基地。所谓服务社会,就是用你自己所创造的科技,所培养的人才去推动社会的发展。高校服务社会的途径有很多,不仅包括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还包括直接为社会服务。高校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的现实问题,为和谐社会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文化建设。构建和谐高校,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重要条件。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特定范围、特殊环境中产生和演进的,是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高雅的人文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等。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要利用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

首先,高校要凝练校训,倡导大学精神;其次,高校要具有全局观念、长远眼光和科学态度,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推动校园文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三,高校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发挥科技学术活动龙头作用和高雅文化艺术熏陶作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及校园文化品位,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社团组织拓展学生素质,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创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充分体现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最后,高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建立生态优美的校园环境,反映办学理念和治学风格,营造教育和学术的浓厚氛围,能适应青年大学生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特点,使之相互融洽贯通,形成浓厚高校学术殿堂的氛围,做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高效的龙头,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龙头,狠抓高校党的自身建设,以党的建设促进党的和谐,以党的和谐促进高校的和谐。在构建和谐高校的过程中,各高校应自觉适应以党内和谐促进高校和谐的新要求,把增进党内和谐作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要加强高校党委领导班子的建设。高校党委班子建设要把握住四个重点,一是抓好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二是切实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三是健全规范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党内管理机制,四要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力度。高校党委班子团结、亲民、务实、廉洁,不仅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而且会大大增强党的凝聚力。

其次,要加强院系党总支和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党总支和党支部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高校实现执政的基础环节。因此构建和谐高校,就要特别注重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党员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总支和党支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处理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广大的师生员工打成一片,用先进的思想和先锋模范作用来教育和影响群众,团结和凝聚人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政治局面,为构建和谐高校打牢思想政治基础。(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