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村文化传播使者孙衍吾

2007-10-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晓樱 魏月蘅 我有话说

他,27年来累计投资30多万元建“知海书屋”免费为群众开放,共借出图书13万册,累计接待读者1000多万人次;自己却一贫如洗,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全家三口蜗居在8平方米的矮小瓦房里。有人称他“傻子”,也有人把他认定为自己的榜样,他却以书屋为骄傲,淡淡地说:“值!”

他就是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山椒社区多校村

村民孙衍吾。

他拿着500元安家费办起了“知海书屋”

孙衍吾说:“我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大的,上世纪60年代全国上下学雷锋热潮深深影响了我,从那时起,我就决心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

孙衍吾祖辈都是农民,父母打借条都是找人代写,没文化的苦恼从小就刺激着他要多读书。高考落榜后,孙衍吾回家务农,他发现村里的书报少得可怜,村民求知渠道缺乏,于是他决定筹资创办一间书屋,免费提供书籍报刊给广大农民群众及青少年阅读、学习。

1980年,孙衍吾工作的化肥厂倒闭。他拿着500元安家费购买了100册图书,订了5份报纸,在自家8平方米的瓦房里创办起了“知海书屋”。这个简陋的书屋立刻吸引很多村民前往。

从此,孙衍吾一发不可收拾。27年来,他将家庭大部分收入都投到书屋的建设上。没有书架,他就亲手制作;没钱购书,他便在自耕地上种些瓜菜出售,并利用空余时间外出打工挣些钱,积聚起来购书订报及添置基础设施。由于他事迹突出,还写得一手好字,定城镇政府聘任他当了宣传干事,每月有1200元的收入,但他仍然坚持每月拿出700元经营书屋,余下500元作为儿子上大学费用和家庭开销。

他不仅成了“文化传播使者”,还成了村里的义务天气预报员

现在书屋已扩建到115平方米的楼房,藏书量达到7.2万多册,报刊增加到380多种。走进书屋,干净整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书摘》杂志及各类图书井然有序地摆放着,俨然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他们一家三口至今居住在又破又旧的老屋,屋里堆满了废旧报纸,一张旧床是家里唯一的家具,儿子每天就睡在书屋的长凳上。书屋的外面,孙衍吾还花3000多元制作了读报栏和黑板。每天更换报纸,往黑板上写当天的天气预报和各类关于“三农”的政策、法律及科技知识等,是孙衍吾必做的功课。他不仅成了“文化传播使者”,还成了村里的义务天气预报员。

考虑到一些群众不便前来阅读,孙衍吾还设立了流动科技图书箱,经常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走村串户,为种养专业户排忧解难。2002年大年初一,大家都忙着聚会、送礼,早上九点孙衍吾却骑自行车驮着两箱书出现在排坡村养殖户莫若鑫的家门口,给他送来了30多本种植、养殖方面的科技图书。这让莫若鑫感动不已。以后一有养殖方面的新书,孙衍吾就给他送去。现在莫若鑫成了村里的养殖致富能手,他感慨地说:“没有孙衍吾,我就没有今天的养殖规模和效益!”

27年来,在书屋的影响下,多校村走出了96名大学生

定城镇山椒社区副主任梁定旺说,“知海书屋”成了广大乡亲及孩子们求知的场所,成了传播先进文化的好阵地。27年来,在孙衍吾和“知海书屋”的影响下,多校村走出了96名大学生。

胡诗泽是从书屋走进燕山大学的大学生,对孙衍吾一直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他在给孙衍吾的信中说:“你的执著和敬业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书屋则培养了我良好的阅读和摘抄习惯。”

孙衍吾的精神和行动还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到书屋借书的读者。叶冬娇,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大三学生,每逢寒暑假回家她就成了书屋常客。她说:“我是一名党员,在思想汇报里我把孙叔当作榜样,他的精神默默鼓舞着我。”

27年如一日,孙衍吾艰难地走过来了,现在他又在为“知海书屋”的再次扩建四处奔波。他打算增加陈列室、报告厅、展览厅,利用自己的书画特长开办书画沙龙等。他说:“把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入到传播文明中,如果这么做是个傻子,我甘愿当一辈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