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是十分复杂的。主要表现在:一是期望值过高:一些人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不够,对自身缺乏实事求是的评价,主观愿望脱离客观实际,导致对职业和薪水的期望值过高。二是依赖心理:一些人对父母和学校的依赖性过强,往往放弃主动择业机会和竞争,把全部希望寄托于父
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总体上可以分为社会环境因素与学生自身因素两类。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由于社会处于变革之中,受社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也同样如此。例如他们在择业时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地域选择和社会地位,强调自我发展而忽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社会需要等。(2)就业结构的不平衡性影响了大学生择业。就业结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区不平衡,二是学科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由此带来大学生择业心态的不同,如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3)高校扩招和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高校扩招造成毕业生高存量,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面对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更有部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欠佳,容易出现问题。
学生自身因素:(1)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的期望和求稳定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心理。在择业时,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以及父母对子女专业的关注、对职业的看法乃至父母的社会地位、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大学生本人产生一些影响,造成他们择业过程中各种矛盾心理的产生。(2)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其能力和素质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有些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自我认知程度较低,特别是与就业有关的专业倾向、个人兴趣等认识不足。另外,对环境认识不足以及心理素质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提出相关建议。要加强教育,使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迫切需要学校强化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事,整个学校、社会、家庭都要牢牢树立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意识,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共同做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工作。
要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有关个人一生事业发展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职业生涯设计是近年来大学生、学校和用人单位都很关注的一个话题,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可以引导大学生把“择业与发展”紧密相连,妥善处理好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统一的问题。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是让他们认识职业,自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待遇观、苦乐观和地位观,更新择业观念。通过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发现和了解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根据社会需求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生涯观。
要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内化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等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是适应用人单位要求,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大学生择业心理指导。良好的择业心态是大学生求职择业成功的关键,这已被许多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例子所证明。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机遇与待遇之间的差距,保持自信心、竞争心和平常心。自信心即在科学测评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地分析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自己的较高素质、良好形象和独具魅力的人格征服用人单位;竞争心即要主动参与竞争,认真把握好每一次机会,要敢于挑战,正视风险,不怕困难和挫折;平常心即不因成功而洋洋得意、忘乎所以,不因失败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始终保持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心态。引导大学生保持自信心、竞争心和平常心三种心态,增强其抵御挫折的心理能力,注重其心理调适能力,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择业主动性,从而增添了其择业成功的机会。(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