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要求强化防灾减灾工作,这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我国防灾减灾面临的新形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重大部署。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以上。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的损失大。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每年受台风、暴雨、雷电、干旱
相对于传统的气象业务,现代气象业务体系要求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理强、气象灾害的预警水平更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的覆盖面更广、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大。
全面提升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强化防灾减灾的基础
气象灾害的监测是防灾减灾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监测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初步建立了由气象卫星、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等构成的气象监测网络。我国幅员辽阔,天气气候变化复杂,但气象台站稀疏,目前监测小尺度天气系统和台风、龙卷风等灾害结构的能力明显不足。需要建立天基、空基、地基协调发展的多圈层、多层次、多尺度、多功能的立体综合观测系统。一是要着力提高局地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为预警和防御争取时间;二是要大力发展卫星遥感技术,使用星载雷达等手段,提高对台风等灾害的跟踪监测能力;三是要提高气候变化的监测水平,使用飞机和船舶等非常规观测手段,加强高空和海洋的监测。
大力提高气象灾害预警水平,抓住防灾减灾的关键
天有不测风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气象灾害的预警水平是气象灾害防御的关键。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提高了5%,台风、暴雨等灾害预报准确率也稳步提高。但目前我国气象灾害预警能力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世界领先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建立以提高预报准确率为核心的现代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十分重要。一是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预报模式;二是要切实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为气象灾害的防御提供针对性预报产品;三是要提高局地突发性气象灾害的临近预报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及时性。
切实增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发挥防灾减灾的效益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防灾,坚持以人为本,气象防灾减灾成效十分显著。
由于准确预报和科学防御,气象灾害导致每年死亡的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的5000多人下降到目前每年的2400人,减少了50%以上。尤其是今年,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气象灾害多发并发,淮河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暴雨洪涝灾害,超强台风“韦帕”、“罗莎”先后袭击我国,许多城市的暴雨强度打破了历史纪录。尽管今年气象灾害重,但造成的损失轻。以台风为例,今年登陆台风个数和强度均大于常年,但死亡人数,为近10年最少。
进入新世纪,气象灾害呈现出突发性、巨灾性、局地性、复杂性等新特征。必须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核心,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一是要千方百计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建立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二是创新气象防灾减灾方式,减小气象灾害风险。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进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对各类气象灾害进行科学分析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积极探索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气象灾害防御认证制度和气象灾害保险制度。三是要强化政府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防灾害意识和增加社会公众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
为国家防灾减灾、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的根本宗旨,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强化防灾减灾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相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一定能取得新的胜利。(作者系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