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沈阳大学师范学院92届毕业生卢丽红的“高处”在农村。自1992年毕业,卢丽红一直在农村中学当老师,从黑土地一直走进市优秀教师、省市德育标兵、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和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的行列,今年教师节,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在北京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
“卢丽红只是许许多多在农村中教学的毕业生优秀代表。”沈阳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姜俊和向记者介绍,“沈阳市普教系统近70%的中小学教师毕业于沈阳大学。秉承为基础教育事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中小学教师的宗旨,沈阳大学师范学院为沈阳市的基础教育撑起了一片蓝天。”
下得去留得住
2007年6月7日,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的三年级学生薛庆超突然给父母打来电话,询问馒头是怎么蒸出来的。原来,学校组织150多名同学在康平县海洲窝堡乡的八所希望小学实习,本来他们觉得所谓的实习无非是模拟训练一下,没想到实习竟然和实战一模一样。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他们尝遍了酸甜苦辣。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尝试过这些,绝对能抵得上几个月的课堂教学。
尽管事先做好了足够的吃苦准备,行李、脸盆、暖瓶甚至米、面、油带了个样样全,但同学们还是没有想到农村条件这样艰苦。经过三周的实习,同学们不仅学会了蒸馒头,煎炒烹炸样样精通,在实际教学上更是大受裨益。姜俊和院长告诉记者,学院的教学体系其实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教师技能和综合素质,而教学实践和吃苦能力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凡是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的学生,都会在一年级下半学年、二年级上半学年进行见习教学,到了三年级,同学们就会到康平等农村的模拟教育基地进行为期三周的全面实践教学,在那里,大学生们要学会农村生活、学校管理和教学。四年级的时候,学生们将会在市内进行教学管理实习。组织师范学生集体到农村学校进行体验式教育,这在全国师范院校中是个创举。
用得上干得好
除了要让师范学院的毕业生能够“下得去、留得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用得上”、还要“干得好”。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揣着“本事”上路,姜俊和院长和同事们一直都在努力推动“研究式教学”的进程,这种教学方式将会使师范学院的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真正胜任将来的教学工作。在记者采访之时,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的128名学生正在为由学院提出的课题忙碌着。截至记者发稿时,已经有20多组学生提交了课题报告。
据了解,从今年3月29日起,沈阳大学师范学院陆续发布了150多个课题指南,供二年级以上的学生选择。校方要求原则上应由两个以上的学生合作才能选择进行课题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能拓展课题的深度和广度。
令老师们也没有想到的是,学生们的热情非常高,不久便有33个课题被128名学生选走,随后这些学生便开始做课题报告,进行实践研究。这些课题包括优秀孩子的研究、大学生就业途径、大学生健康心理,而其中一个难度最高的课题是四名学生的课题组选择的“青少年犯罪”这一课题。四名学生有的专门到监狱管理局和少管所了解情况,有的专门进行样本调查,这样一个课题下来,不仅让学生们充分和社会接轨,而且还让学生们在对犯罪青少年调查过程中加深了教师的责任感。
一位学生在报告中写道:“可能是老师的一句话,就伤害了一名好学生,可能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会让孩子丧失信心,我做了教师后一定会注意这一点。”截至到10月12日,已经有20多个课题报告完成。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2004―2006年期间,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的学生获省市以上奖励28项,其中两人获全国阳光杯书画大赛一等奖,一人获全国爱好杯硬笔书法金奖;一人获全国师范院校科技作品比赛二等奖。全学院有120多名同学参与同学自己组成的科研立项工作,33个科研立项中,有2篇论文获得沈阳市教育学会一等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除了让学生们得到内外兼修的机会,沈阳大学师范学院也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学院现有两个心理实验室,一个心理测量室,一个微机教室,一个课件制作中心,实验设备212件(套),设备价值达115万元。
除此而外,他们还在沈阳市内建立了12所常年使用的教育体验和教育实践基地;在康平县设立了8所教育模拟学校。学院内雄厚的师资力量也确保了作为“教师们的教师”的水准。
刘尔福老师于2004年获得了沈阳市德艺双馨教师称号,姜俊和、赵迎倪老师于2004年获得了沈阳市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在2005年全校课件比赛中师范学院有5人获得奖项,在2007年沈阳大学举行的教师授课比赛中全校7名获奖人员中师范学院就有2名。现在沈阳大学师范学院正沐浴着十七大的东风,行走在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