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工业发展新模式

2007-11-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金涌 陈定江 我有话说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高屋建瓴地将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作为生态工业领域的研究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一提法是将科学发展观中协调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具体化,对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发展状态。生态文明就是效法自

然生态的规律,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与自然生态相类似的和谐与稳定。从完全依赖自然的原始文明,到敬畏自然的农业文明,到改造自然的工业文明,再到取法自然的生态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螺旋上升和必然趋势。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伦理价值观、生产和生活方式、制度和机制等多方面的转变。落实到生产方式上,就是要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产业的生态化转型。具体到工业生产上,就是要把握从矿物炼制向生物炼制过渡的时代发展趋势,在注重矿物炼制系统升级改造的同时,逐步加强生物炼制这一新兴发展方向,以废物炼制为重要补充,有层次、系统地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目前在工业生产领域,主要依赖矿物资源。矿物炼制以煤、石油、天然气和天然矿物为基本原料生产能源、各种材料及产品,为人类社会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矿物炼制发展到今天,面临着自然资源稀缺、环境容量有限等种种制约性问题。生态工业要求从产品和产业结构、工艺技术、生产组织管理等层面对矿物炼制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升级。加强清洁生产和产业链接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采用生态工业园区、多联产系统等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构建工业生态链网,实现工业过程副产物的资源化,以资源和能源的最小利用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围绕矿物资源“开采―加工―利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实现矿物资源产业的循环经济。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在农业文明时代是主要的能源和材料来源,在工业文明时代退出了“中央舞台”。在生态文明时代,科技进步促进资源演替,在创新科技和环保意识推动下,生物质资源的利用又将以生物炼制的崭新面貌回归人们的视野。生物炼制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把生物质原料降解为一些中间化合物,向后再开发成能源、大宗化学品、精细化学品、药剂等化工产品。与矿物炼制相比,生物炼制由于其原料的可再生性决定了它在全生命期内可以实现二氧化碳接近零排放。以生物可再生资源为基础原料生产能源与化工产品的新型工业模式,表明数百年来以矿物炼制(炼铁、炼铜、炼油、炼焦等)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正酝酿着根本的变化,或者说碳氢化合物炼制主导经济的时代已看到尽头,新的碳水化合物炼制主导经济的时代已现曙光。

以城镇居民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如废电器、废塑料、废轮胎、厨余垃圾等为原料来生产材料和能源产品,通常称为资源再生,可以认为是废物炼制。废物炼制是缓解资源紧缺、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压力的重要途径。废物炼制是物质循环利用的过程,通过对城市消费废弃物的再次加工实现矿物炼制的部分功能,替代部分化石能源的消耗。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就是从废物炼制开始发展的。废物炼制要以先进的资源再生技术为支撑,按高效的现代工业而非家庭小作坊模式组织生产,避免二次污染。由于废物炼制的前端链接是城镇消费系统,因此还要发展十七大报告所说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并建立起规范化、社会化、信息化、专业运作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体系,与废物炼制相配合。

发展生态文明需要科学技术和思想方法的创新。可以预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矿物炼制、生物炼制以及废物炼制将共同构成生态文明社会的工业体系支撑。由于原料特性、空间分布、系统构成要素等本质的不同,三种炼制各自有其最佳的发展模式。要将科学理性与生态理性相结合,加强生态工业工程、工业生态学、系统工程、技术创新、公共政策理论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通过深入的定性、定量分析,正确认识系统要素相互关系,识别主要矛盾,设计创新的产业发展和组织模式,将三种炼制的生态工业发展从经验式摸索上升为理性的自觉,提出三种体系下生态工业发展的科学方法以及协调发展的策略,指导生态工业的实践。(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化工系生态工业研究中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