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渝中区采访时,记者被三位农民工的进城故事吸引。细细品味,忍不住想把他们记录下来。
(一)
刘永超离开四川广安农村的家,在渝中区上清寺环卫所务工已有五个年头。但她一个人挣来的钱,仍然无法使家里摆脱贫困。没办法,丈夫将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女留在老家,也随着刘永超进了上清寺环卫所。
夫妻俩在外省吃俭用,经济条件眼看着一天天好转起来,不料今年初又突遇变故。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刘永超收到环卫所的“帮扶互助”基金,终于挺过了最大的难关。
渝中区环卫局的“困难职工帮扶互助中心”成立于去年底,现在已拥有10个分中心。帮扶中心倡导环卫职工每月主动从工资中捐出3-5元成立基金,用于环卫职工在遭遇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和自然灾害等变故时的救助帮扶。这一倡议得到了环卫职工的积极响应,全区已有2400多名环卫职工向基金捐款,捐款金额达到了14万元。
上清寺环卫所工会主席余家志说,当初成立帮扶中心,主要是考虑环卫职工很多都是进城务工农民。他们常年背井离乡,一旦遭遇变故,很难靠自身力量摆脱困境。帮扶中心雪中送炭,可以让进城务工农民更多地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尽量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也许是出于同样的考虑,来自农村的环卫职工们向基金捐款最为积极。据渝中区环卫局党办副主任任洪银介绍,向基金捐款的2400多名职工中,超过1700人是农民工,刘永超就是最早的捐款者之一。
(二)
从十二年前的打工仔,到现在的火锅店老板,其间的酸甜苦辣,陈杰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就这么辛辛苦苦地打拼成了真正的生意人,陈杰最热衷的好像反而不是赚钱了。整天东奔西走的,不是打点店面,而是四下里去当“义工”。用一些老乡难听一点的话说,这确实有点“不务正业”。
但是陈杰很“上瘾”。今年七月,渝中区解放西路社区成立农民工义工站时,他早早地就赶去报了名。问他为什么,陈杰说,城里人,乡下人,都是一家人。我多为大家做点事,家庭就会更和睦。家和万事兴,大家才会生活得更好。
像陈杰一样,在解放西路社区,有40多名进城务工人员分别参加了文明劝导、廉政建设、火灾险情排查、楼道安全保卫、环境卫生监督、邻里纠纷调解、计划生育助理、政策宣传等8支义工队伍。农民工义务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累计接近200个小时。
热心肠的陈杰,在居民中的人缘比以前更好。来他的火锅店就餐的人,也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
(三)
“我绝对不能忘本!”这是重庆松菘清洁有限公司“老板”徐万寿经常给自己说的一句话。
招聘员工时,他这样提醒自己,于是就会特别偏爱进城务工农民和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制订管理章程时,他这样提醒自己,于是决定免费为所有员工提供住宿,并且逢年过节总不忘为大家发一点生活用品。
1994年从涪陵区珍溪镇来到重庆主城区时,徐万寿的“资产”就是一截竹杆两根麻绳。当“棒棒”攒下一点钱后,他开始在渝中区大阳沟派出所农贸市场做小买卖。
几年后,徐万寿有了一些积蓄。他看到居民小区发展很快,觉得小区保洁市场的需求肯定会很大,但不知道怎样才能打进去。抱着撞大运的心理,他找到渝中区相关部门和社区居委会,没想到他们非常痛快地答应帮忙联系。没多久,万寿清洁服务部正式成立,并在居委会撮合下揽到了一个小区的公共卫生清洁的业务。随着业务范围扩大,万寿清洁服务部于2005年更名为重庆松菘清洁有限公司。
公司的员工基本上都是农民工和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徐万寿似乎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他很感慨地说,我原来在农村时,连每个月几元钱的电费都交不起。进城务工后,每走一步都多亏了政府和居委会全力的扶持和帮助。现在自己的日子好过了,更不能忘本,一定要尽全力帮助更多家庭贫困的人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