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社会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昆曲艺术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2001年5月18日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昆曲的历史价
昆曲艺术被认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六年来,其生存现状已有较大幅度的改观。首先,政府出台的《国家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已卓有成效地实施与推进,全国现有的7个专业昆剧院团逐渐走出低迷,呈现出勃勃生机。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昆曲的当代文化生态重建已初见端倪,古老昆曲已渐渐融入普通大众,特别是青年学子和文化人的精神生活中,有迹象表明昆曲可以由“曲高和寡”走向“曲高和众”。就两岸四地范围而言,一个以听昆曲、看昆剧引领“时尚”的昆曲普及、推介活动在很多所高校已蔚然成风,一些昆曲研究机构应运而生。2007年,香港大学成立了“昆曲研究发展中心”,以昆曲资料搜集整理、学术研究、昆曲普及教育推广、舞台艺术的动态研究等为宗旨的筹备计划业已有条不紊地开展。同时,在文化部的直接指导下,全国艺术研究最高学府中国艺术研究院已立项的重大科研课题《昆曲大典》也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以白先勇先生为代表的文化人和有识之士们,挺身而出甘当“昆曲义工”。白先勇率先选择了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延请昆曲名家张继青、汪世瑜倾囊相授,悉心调教,选中20岁出头青春靓丽的沈丰英、俞玖林出演杜丽娘、柳梦梅,希冀以昆曲文词、唱腔、表演、舞美、服饰的精致、典雅之“美”,尤其是“青春版”的“美到无法抗拒”,来陶冶被磨损得有些粗砺的国人的美学感觉,去感动、去涤荡、去净化现代人被欲望裹挟中躁动的灵魂,引领年轻人去体味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激发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激情。
《牡丹亭》以高超的文学性、思想性,闪现出晚明时代中国文人在戏剧文学创作中彰显的思想先驱的时代意义,因而《牡丹亭》深厚的人文内涵犹如穿越时空的光束,依然能够照亮当代年轻人的心底。青春版《牡丹亭》将民族传统美学精神与时代审美观念相融合,让莘莘学子由感性审美、情感共鸣而进入理性思考和艺术领悟更深层次的体验,从而接通了当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和精神诉求。青春版《牡丹亭》为我们提供了一则民族性和时代性完美融合的成功范例。
今年6月上旬,上海昆剧团新版《长生殿》(四本)在沪公演,据调查19―35岁青年观众占66.2%;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者占91.5%,其中研究生占25.9%。由此可见,昆曲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正在逐渐被年轻人,尤其是高学历的文化人所发现、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