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中学简介
江苏省苏州中学是一所有着千年办学渊源、百年办学历史的中国江南名校。其前身可上溯至北宋景?二年(1035年),名相范仲淹在此创建苏州府学,聘请有声望的教育家胡瑗等名师掌教。至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府学
内增设紫阳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年),扩建为江苏师范学堂。1928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立苏州中学。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秋,改称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1953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高级中学,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学校。1978年正名为江苏省苏州中学,再次被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
苏州中学以其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名师众多、人才辈出而著称。100年来,先后在此执教的名师有国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钱穆,史学家吕思勉,文学家吴梅,语言学家吕叔湘,美术家颜文?,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等。教育家叶圣陶,史学家胡绳、顾颉刚,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科学家钱伟长,作家陆文夫,还有中共早期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等先后在此就读。据不完全统计,该校校友中担任省部级领导的有70多名,担任大学校长的有40多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30多名。
校园风景 资料照片
在苏州中学迎来“府学千年,新学百年“的庆典活动之时,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百年苏中》。《百年苏中》分为三卷:“三元春秋”、“碧霞春雨”、“道山春晖”。看到书名,我就想起了七十多年前,在苏中求学那难忘的一千个日日夜夜,在三元坊苏中校园内,碧霞池、春雨池畔,道山亭前,我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乳汁,浸润在诸多名师的教诲熏陶之中,确立了我奋发学习,报效祖国的人生目标。
1927年,北伐胜利,江苏的许多中学、师范进行改组。苏州的省立一师改组为江苏省立苏州中学。苏高中成立后,校长、教师都是新聘的,理科教师几乎清一色都是东南大学的讲师,文科教师都是在地方上聘的。像我的四叔国学大师钱穆就被聘为国文首席教师,沈同洽是英语首席教师,杨人?是历史首席教师,还有吕叔湘等,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国内各大学的名教授。
1928年秋季,我考上了苏高中,但只考了最后一名。据闻我的考分很差,就是国文的文章写得好,可能得首名,才被破格录取的。也有人因为四叔钱穆是首席国文教师,认为有漏题可能,苏高中校长汪懋祖曾派人到无锡调查,据报我的国文本来就不差,其他科目,只有历史还不差。可是这次中外历史、地理是一起考的,中国史只占四分之一的分量,所以也显示不出来,这样还是以殿军录取了。
苏高中三元坊前,有个苏州图书馆,藏有很多文史方面的书,而且这个图书馆和苏高中只一墙之隔,不到十分钟就能到达。当时苏高中的吕叔湘等对中国文化也有兴趣,他们成立了一个很密切的团体,首先推出一本高中国文选,作为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主讲人就是四叔钱穆。这本教材自三代起一直到南宋为止,每一阶段选两三篇有时代性的代表文章,这本教材重点是讲清每篇文章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写出来的,在当时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使学生学会了写文章要有的放矢。在作文中往往结合当时的重大问题,反对不着边际的空论。
我那时很用功,但数学、物理、化学等还是由于小学、初中基础差而很困难。我最怕的是分数和小代数、平面几何等。高中要学三角、大代数和解析几何,对我都非常困难。只有生物学,我喜欢显微镜中的图像,那时我们喜欢细胞,叫教生物的吴元涤老师为“细胞”,叫他的儿子(是同班同学)为“小细胞”,我们是喜欢才这样叫的。在苏高中我喜欢的教师是地理教师陆侃舆,他是第一本中国分省地图的创作者。上地理课主要是教我们怎样看地图,要我们画一省一省的分省地图,山、河、湖、城市、铁道、公路的表示方法,让我们懂得比例尺寸、经纬线、回归线以及海和边界等知识。每画一省,一定要注明城市、河、山、湖的名称,还要上色。我们第一次理解汉、满、蒙、回、藏的区域,知道了五口通商的意义,知道香港、澳门和远东半岛、台湾原来都是被列强侵略割让的领土等。尤其是比例尺的运用,学了不少平面几何,并懂得了相似形的重要性了。学地理可以用死记的办法进行,本来我在学国文的时候,也是用的这个办法,这本事我用得得心应手,所以地理学得很好,这对我一生都是很有用的,现在我每到一处心目中就会有幅地图。
有了苏高中打下的基础,到考清华的时候就看出来了。陈寅恪对时任清华教授的四叔钱穆说起入学考试中的国文考试题,他和杨树达教授都主张出对对子的考题,他和杨树达在几种选择中,选中了孙行者,本来是针对胡适之的,但答卷中竟有学生答了祖冲之,他们认为祖冲之也不错,而且把这个学生写的《梦游清华园记》的考卷找了出来,是一篇很妙的赋。这篇文章他主张给100分,四叔钱穆一看很像是我的笔迹。隔了一个星期后,陈寅恪又公布了历史试卷,考题也是他出的,只有一个题,即要写出廿四史的全部书名、作者、卷数和注者,结果很多考生考得很差,只有一个考生考了个满分。后来查出来,这两个满分的考卷都是我的。《清华周刊》上也登出了《梦游清华园记》这篇赋。
我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应归功于在苏高中所受的教育。
读了《百年苏中》,勾起我对母校深深的怀念。孔夫子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但恐怕谁也说不清,百年以来苏高中培养出了多少杰出人才。感谢《百年苏中》为我们记录下了二百多位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外交大使、名师贤达等当年求学苏中时的足迹,让我们循着他们的人生起点去探究他们的生命轨迹与精神家园。
我为苏州中学这面高高飘扬于杏坛之上的旗帜骄傲!我祝千年母校永葆青春!
(作者系中科院院士,著名力学家、数学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苏州中学1931届毕业生)
网络支持:光明网 新浪网・新浪博客 人民网・文化频道 互动热线:010-67078528 67078146 Email:mxla1008@yahoo.com.cn Blog:sina.com.cn/mxlz1008 通讯地址:北京市珠市口东大街5号光明日报教育部、新闻报道策划部100062 |
编 | 读 | 互 | 动 |
《母校礼赞》与原有的《百城赋》二者相映生辉,使光明日报魅力倍增。开设这样的栏目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办报特色,也满足了光明读者群的需求。 ――江苏读者汪兆龙
母校礼赞,好创意!在每个人的心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母校,永远都值得怀念和歌颂!愿光明日报为母校提供的这个礼赞的平台,越办越好!
――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