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江苏: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硬实力

2007-11-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郑晋鸣 李可 我有话说

十七大闭幕的第三天,国家民乐最高奖――中国音乐金钟奖长期落户江苏。在这之前,中国曲艺“牡丹奖”和电影金鸡奖评奖基地也已“长住”江苏。

“金钟奖落户江苏,是十七大以后江苏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缩影。”江苏省委书记、省长梁保华激动地说,“江苏在全国最早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如今十七大报告中提

出了‘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文化软实力被提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这说明我们以前的路是走对了,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是有希望的。”

无论是对“张家港精神”的体悟,还是走在“昆山之路”上,无论是坐在现代化的苏州大剧院里,还是畅游在曲水流觞的周庄,记者都不无感慨:春晖里的江苏,今天正以其文化独有的魅力,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文化为经济做了什么

文化的实力就是经济的潜力。

拿着十七大报告,原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感慨万千:“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真是太激动了,江苏就是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陈焕友掰着手指给记者历数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四次转轨时期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作用:

第一次转轨是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然而随着社会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使得一些企业生存无以为继。这时,大量的专家、知识分子返乡经营,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同时,在厚重文化的感染下,许多乡镇企业家摒弃了家庭式、作坊式的小农经济模式,开始外出“借脑生智”,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专业化的人才。于是乡镇企业脱胎换骨,重新焕发出生机。

第二次转轨是90年代初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等现象相继出现,当时江苏的情况是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无事可做,而企业却靠外来人才支撑。针对这种情况,江苏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攀亲结缘”,使得企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外,依靠先进的科技文化资源,江苏开展了长时间的务工农民培训,使得这些劳务工人成了熟练工和技术工,成功走上了工作岗位。“这个过程中,文化起了关键作用。”

第三次转轨是90年代末的经济结构调整。由于设备陈旧,管理落后,结构单一,江苏的经济发展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兴旺后钻进了“死胡同”。弯道转轨时期,江苏果断提出了“二次创业”。在这一次机遇面前,江苏比别的省有三大优势:一是发达的科教为江苏提供了拔尖人才;二是优秀的人文为江苏提供了投资环境;三是多年的发展为江苏提供了资金积累。

第四次转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产生了冲突,江苏人小富即安、守土恋家的思想观念,“重工轻商、重文轻商、重官轻商”的价值取向,以及四平八稳的传统价值理念,严重地制约了江苏经济发展的势头。

“尤其是在第四次转轨时期,我们认识到要改变传统价值理念,必须从‘文化再造’入手。”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了对江苏文化进行深层次再造的要求,呼吁民众要在“创业、创新、创优”上下功夫。一时间,江苏出现了一大批冒尖、冒富、求知、求新、求富的典型,又一次用“文化再造”促进了经济升级。

于是,文化软实力提升了,经济硬实力也不断增强,社会进步了,城市发展了,楼房有了,汽车有了,幸福也有了,会心的笑容挂在了江苏老百姓的脸上。

将文化的“原生矿”变为文化的“富矿”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论断,提出了新要求。”提到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文化的论述,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孙志军显得十分振奋,“江苏是个文化大省,我们一直在努力聚合无形文化的隐性力量,提升文化的软实力。”

的确,以省会南京的人才资源为例,南京拥有高校48所,研究机构500余家,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人,两院院士78人。无论是“量”与“质”,优势相当明显。但它的尴尬也恰恰在这里:拥有如此巨大的优势,南京的人才资源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长三角城市中的排次竟然并不靠前。而且,就经济总量而言,多年前,南京就已被苏州、无锡赶超。

面对文化高地上缺乏文化高峰的现象,2004年,酝酿半年之久的《关于构建江苏文化人才高地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

“江苏是文化资源大省,但要真正成为文化强省,扩大文化江苏的影响力,还需要有一种把资源变成实力的机制与能力。”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知常提出,一直以来,人们过于津津乐道于江苏丰富的文化资源,却很少去考虑将它们转换为文化的软实力。资源并不是力量,要让它成为力量,就一定要将它转换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从而把文化的“原生矿”变为文化的“富矿”。

“提升文化的软实力,不能搞运动,靠喊口号、靠宣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好的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梁保华在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全会上如此分析。

为了在文化高地上崛起文化高峰,多产生精品力作,江苏将人才放到了关键位置。江苏省委秘书长李云峰介绍说,“十一五”期间,江苏将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用于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预计每年引进100名左右,所有引进人才,将一次性获资助100万元。

十七大召开以来,江苏一方面用好现有的人才,加强文化名人、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同时又大胆引进外面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提升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牡丹奖”、“金鸡百花奖”等国家级赛事落户江苏,“百家金陵画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的开展,都旨在推进江苏涌现更多的文化人才。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江苏有11部申报作品获奖,数量名列前茅。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重在文化民生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还重在文化民生,这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衣食住行之类物质意义上的民生,也不单纯是现时某些人所说的唱歌跳舞旅游休闲之类很表面化的民生,而是广大群众的精神生命的安顿问题。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就等于没有灵魂。经济是血肉,文化就是灵魂。”江苏文化厅厅长章剑华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一位专家指出:“哲人言耻,着眼于善恶;后人言耻,着眼于成败。也就是以输为耻,以赢为荣。耻感文化逐渐演变成了胜败文化、输赢文化。”有鉴于此,近年来江苏省为扭转这种片面的“输赢文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了一把求解的“钥匙”。

江苏省首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将“一条腿走路”变成“两条腿走路”。从2003年开始,江苏陆续成立了45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在校生达50多万人。同时,江苏还成立了各级各类中等职业院校80多所,在校生已达130万人。这种高等、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企业自办的培训学校的崛起,不仅解决了江苏的“技工荒”,还为全国输送了大量技能人才。

江苏还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紧紧锁定在做大做强公益事业上。江苏在公益文化事业投入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2004年起,江苏省连续3年投资100亿元,打造十大社会公益事业。与此同时,江苏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决定从现在起,继续对1500名乡镇文化站长、文艺骨干轮训一遍。文化主管部门采取补贴机制、买单机制、奖励机制、赞助机制等一系列创新手段,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江苏未来的发展,实力靠经济,影响力靠文化。只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江苏的腾飞就有了坚强而丰满的两翼。”十七大结束后,梁保华说起江苏的发展,充满信心,“十七大为我们今后文化建设坚定了信念,借着十七大的东风,我们还要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而且会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