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感受文化的春天

2007-11-2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捧读十七大报告,我感受到的是“一股春风扑面而来”。十七大报告对文化的重视是空前的,搞文化工作的人感到更有希望、更有信心了。

你别看我的办公室一直挂着一幅书法:找乐。其实并非所有的时候都能找到乐趣,文化工作者常常遇到的却是苦衷。让我来说说临海城乡文化生活的变迁以及在这变迁中一个文化工作者的

苦与乐吧。

“文革”前的临海农村还有些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文革”把那一点文化也“革”掉了。改革开放后,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发展经济上,文化一度被轻视被忽略。乡镇干部在经济上有考核指标,文化工作的考核却可有可无。因此乡镇干部对搞文化没有积极性。

难道农村没有文化?市文化局搞了一次村级文化资源调查,表格收上来,我的心揪紧了:图书室,没有;村一级的演出,没有;村级演出队伍,没有。农村文化状况不容乐观啊!

其实,农村不是没有文艺爱好者,只是没人组织发动和引导。群众文化,就是要在群众两字上做文章,要把文化的根扎到群众中去。文化局开始行动。我们下到村里,发动群众,组织文艺爱好者成立兴趣小组;搞“庭院文化”,每个村拉起一个班子,在农家小院里吹拉弹唱。

转折点是在1998年的第一届古城文化节。全市的文艺力量都被调动起来集中在市区的广场上举行盛大的演出。这次演出影响可大啦,有人评价,从这次演出可看到2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

2002年,临海迎来农村文化发展的繁荣期――文化俱乐部建设在全市铺开。俱乐部被分为三类,要有图书室、电视室、文体活动室等设施和一支文体队伍。政府对俱乐部的投入是以奖代补。最高的奖8万元。这一政策产生了强烈的推动作用。括苍镇下洋顾村俱乐部评了个二类,很委屈,主要是图书不够,我给募捐了1380本书,最后评上一类。上盘镇村村建了俱乐部,2006年仅镇政府就为村俱乐部补助了200多万元。

2006年,为参加台州市农民文化节,全市农村开展了一场以农民为主角,写农民、唱农民、农民演、农民唱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目。那一段时间,村村排节目,搞演出,台上台下融成一片,乐成一片,大家共同享受和谐的文化大餐。

目前临海已建成农村文化俱乐部700多个,已有了160多支能拉出来演出的文体队伍。在城区有每日不断的广场文化活动,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的崇文门广场,每月正式的演出就有四五场,平时则每天有几个越剧兴趣小组在广场上演出,还互相打擂台。

文化的春天真正来了。我已到退休年龄,但我还想多干几年。党和国家对文化如此重视,文化的地位大大提高了,我有义务去实践十七大提出的目标。如今搞文化工作,真正能找到乐趣了。(本报记者叶辉采访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