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历史档案在海洋事业中再放光彩

2007-11-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林英 张莹 我有话说

11月20日,在鼓乐、礼花、掌声中,中国海洋档案馆在天津市塘沽区揭牌。国家档案局、国家海洋局和天津市等部门的领导出席揭牌仪式并发表讲话;国家部委档案部门、国家专业档案馆、国家海洋局所属单位等派人前来庆贺。

这是我国第三家冠名“中国”的档案馆,是国务院各部门所属档案馆中的第一个“中国”馆,

有专家指出,这标志着我国的海洋档案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归档:珍贵的历史档案有了归属

海洋档案被称为“伟大的蓝色记忆”,她记录着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精华,蕴藏着前人认知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成果与智慧。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懂得海洋价值、揭示海洋奥秘的民族之一,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就有了“环九州为四海”、“江汉朝宗于海”的记载,在世界海洋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然而,明代中后期以来,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长期桎梏了中华民族对海洋的开拓精神,使兴海富国的机遇屡屡擦肩而过。

新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华民族探索海洋、搏击海洋的新纪元。1958年,首次“全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的成功开展,成为新中国海洋事业的里程碑。1964年7月,国家海洋局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次以国家名义统一管理海洋和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全面觉醒。40多年来,在共和国历代领导人的关注下,海洋工作者拼搏奋进,铸就了海洋事业一个又一个辉煌。

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海洋,首先要认知海洋。在蓝色使命的召唤下,我国海洋工作者提出了“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宏伟目标。从1958年首次全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开始,我们已开展了近百次专项或综合性的海洋调查,基本查清了我国海岸带、海岛、大陆架及邻近海域环境与资源状况,为合理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自1984年我国海洋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洲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24次南极科学考察,并于1999年进行了首次北极考察。大洋考察自1983年开始以来,已先后多次在太平洋海域进行资源调查,并在2006年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大洋环球科学考察。

但是,与飞速发展的海洋事业相比,我国海洋档案事业却显得年轻、薄弱。中国海洋档案馆的前身“海洋档案馆”,是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她的前身是某单位情报所的资料室。可以说,从1983年开始,我国海洋档案资料的保管和开发利用才有了专门机构。那时的馆藏资料,主要是沿留下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实施的第一次海洋专项调查――全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的档案资料。

上世纪80年代初,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全国15个部委局和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单位参加了此次调查,历时14年。这次调查第一次较全面地获取了我国海岸带、海岛地区与海洋有关的10多个学科的调查数据及社会经济状况资料,这是我国对海岛、海岸带资源环境立法管理、开发保护以及科学研究的本底资料,十分珍贵。

但是,由于该项目调查时间跨度长、参与单位和人员多等多种原因,有些成果档案和大部分过程档案存留在各沿海省市或地方的调查执行单位,甚至散落在个人手中。为了对这些珍贵档案资源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和系统地开发利用,从2004年起,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了“国家海岸带、海岛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项目,对当时尚未进馆的海岸带、海岛调查成果档案进行补充收集。

以此为契机,一次大规模的海洋档案入馆活动展开了。在档案工作者的努力和相关单位大力支持下,一系列国家海洋专项调查的档案资料移交入馆,一件件珍贵的海洋历史档案找到归宿。据初步统计,仅三年多时间,海洋档案馆的馆藏资料增加了近一倍,馆藏档案资料的时间跨度延长到一百多年,最早的藏品有1898年的辽河水文观测资料、1897年至1914年德国人完成的我国青岛海流观测手抄报表记录。而海岸带、海岛调查的成果档案基本全部入馆,达到了4000卷。

截止到2007年9月,海洋档案馆保存着我国北海、东海、南海海洋科学调查,大洋科学调查,极地科学考察,国际交换的档案资料与信息等馆藏纸质档案3万余卷,数据档案10TB,资料3500多册,历史图件约4000件,声像档案1300多盘。海洋档案馆升格为中国海洋档案馆后,馆区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米,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海洋档案工作有了更好的发展基础。

服务:“死”档案变成“活”资源

在11月20日下午举行的“专项档案资源建设与信息化服务研讨会”上,中国海洋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为与会代表演示了一个神奇的数据库操作系统:面对屏幕上三维中国地图,工作人员在地图上任意点击一片隶属我国的海岸带或海岛,屏幕上立刻出现海岸带或海岛的三维地形图和详细信息。

这一操作系统叫作“全国海岸带海岛基础数据库系统”,是我国第一个海岸带海岛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它集成了海岛海岸带概况、基础地理、遥感、自然环境、经济、资源、居民数量以及有争议海岛权益维护等多类信息。

中国海洋档案馆馆长林绍花告诉记者,为了对2004年之后陆续归档的海岸带、海岛综合调查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和系统的开发利用,在开展归档工作的同时,国家海洋局组织进行了“国家海岸带海岛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研究项目。“目前,我馆已完成全国海岸带、海岛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并开始向全国的省、市、自治区提供其海岛、海岸带的档案信息、自然环境与资源状况的数据库光盘,直接为地方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管理决策提供服务。”林绍花说。

截止到2007年9月,中国海洋档案馆已经集中研发了几十个数据档案库,包括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全球和中国海系列比例尺的海洋基础地理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系统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具体功能包括:为我国海岛立法研究、海岛开发与利用规划制定、海岛保护区规划制定等提供应用服务;为国家和地方的海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宏观管理和海洋执法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服务;为沿海省市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海滨城市规划、电厂建设、围海工程提供海洋资料服务等。“中国海洋档案的数据化管理和应用,把‘死’档案变成‘活’资源,为海洋经济发展和国家海洋综合管理提供了服务,受到普遍欢迎。”林绍花说。

国家档案局的一位副局长表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实施20周年,中国海洋档案馆在此时揭牌,希望她能完成使命,更好地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提供服务。

1958年,我国第一次开展“全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图为调查人员现场取样。(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