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

2007-11-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林英 我有话说

吉林白城市通榆县境内几十部风力发电机组在工作。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属大陆季风气候,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之一。新华社发

11月22日上午,国家气候委员会在北京召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新闻发布会。第四次评估报告刚刚在11月12至17日于西班牙瓦伦西亚召开的IPCC第27次全会上通过,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会议的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通报了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时间,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何种影响的话题,再度为人们所关注。

气候系统变暖已成定局

本次综合报告一共分成五个主要的部分。第一部分:已经观测到气候变化的事实及其经过。第二部分:气候变化的成因。第三部分:关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分析。第四部分:关于减缓对策。第五部分:关于温室气体减排费用和成本分析。

解读综合报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气候系统变暖的客观事实是不容置疑的,所有大陆和多数海洋的观测证据表明,许多自然系统正在受到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受到温度升高的影响。过去30年的人为变暖,可能已在全球尺度上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了影响。极端天气和海平面上升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改变,将主要对自然和人类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在当前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和相关可持续发展措施下,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加。“特别是报告列出第三次评估报告之后的许多最新、更强的证据表明,气候系统的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罗勇说。

这份综合报告的结论似乎没有超出人们的意料。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三个工作组报告已分别于今年2月、4月和5月先后发布,这三个报告从不同方面就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原因、预估、影响、适应和减缓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本次大会通过的综合报告,体现了前面三个报告的主要内容。

但是,“今年发布的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系统、全面地评估了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结果,并不是三个工作组报告的简单罗列和重复。”郑国光特别强调第四次评估报告的重要性。他指出,尽管气候变化在科学上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作为国际科学界和各国政府在气候变化科学认识方面形成的共识性文件,将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决策依据。

郑国光介绍,下个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将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2012年以后新的国家减排行动框架,IPCC第四次综合报告的主要结论,将成为讨论的科学依据。

10月31日,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王静雯同学展示她的节能“金点子”。当日,江苏扬州开展“生态文明你我同行”系列活动,面向社会征集节能减排“金点子”。新华社发(王卓摄)

气候变化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应记者的要求,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结论,罗勇解读了气候变化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未来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8到50厘米。主要的影响是在海岸带和三角洲地区,海防设施的投资和维护成本将明显增加。沿海地区发生洪涝情况将增加,使得当地的局面和经济区会受到影响。海平面上升还使得我们有些沿海地区已经发生的地面下沉会更加严重。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自然系统的影响,比如说在同样的风暴或者台风引发的风暴潮,由于海平面平均升高,使得风暴潮影响更为严重。对红树林等沿海生态系统,也会有影响。

未来100年,关于全球降水和水资源的预测是,中纬度地区降水量和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在中高纬度地区有可能增加。由于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区,所以未来降水和水资源变化与全球相比有我们独特的特点和复杂性。东亚季风区,尤其是夏季雨带变化,有一个明显年代季变化期的规律。按照这个分析,再结合考虑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中国学者预测,未来我们国家降水分布,有可能向北方移动。比如说,现在我们的夏季降水形势是南涝北旱,未来有可能转变成南旱北涝。但是目前的科学水平,还很难精确预测出未来降水量和水资源的变化。

农业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最大。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气候的进一步变暖对中国未来农业产量有三个比较突出的影响。一是由于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会增加,包括洪涝干旱。这将使农业产量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区域增大。二是使农业产业的布局和结构发生变化,由于温度不断升高,使得不同作物,比如两熟、三熟作物有所变化。三是由于温度升高,蒸发增加,使得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的灌溉成本,杀虫剂、化肥使用等投资会大幅度增加。中国专家预测,如果不采取任何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的产能总体上会下降5%到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个主要作物都会下降。当然这是在假设不采取任何适应气候变化措施情况下的估算,如果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结构产品布局、结构调整,以及增加防灾减灾的能力,就可以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甚至变弊为利。

十年间,同一地点深色裸露地表的大量增加,清晰地显示 出了气候变暖之下,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退缩。(资料照片)

减少温室气体,全国人民在行动

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建立起了一个比较严密的证据链,说明在过去50年间观测到的大部分全球温度的变化、温度的升高,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综合报告的主要结论还特别指出,如果人类想把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一个较低水平,需要的经济成本并不是太高。从目前来看,全球的经济是能够承受的。

“IPCC主席曾经警告说,国际社会今后两三年应对气候变化的作为,将会决定我们的未来。”罗勇说,用报告的证据链为这句话注解就是:人类应尽早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自然和经济系统的影响,从而减缓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的趋势。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工作。1993年我国就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今年5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上升到国务院层次,由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今年6月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及《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从具体国情出发,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综合治理,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1年―2005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约1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左右,达到1.66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3.8亿吨二氧化碳。1980年―2005年中国造林及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46.8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通过以上三项及计划生育等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29.4亿吨。

中国的努力有目共睹,但是目前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还比较大。对此,外交部官员宋冬指出:“看待一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不应该只看它的总量,中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不能跟有2亿人口,甚至只有几千万人口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相比较,这显然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目前,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能源的水平处于世界平均量之下,相应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个状况既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关,更与中国人崇尚节约的传统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

中国的努力没有停歇。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十一五”规划报告中明确提出约束性减排指标:2010年,单位GDP的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同年,我国民间发起了“夏季空调升到26度,冬季空调降到18度”的倡议,这个倡议即刻得到广泛响应。按中国拥有1亿空调用户计算,即使每户每天仅仅节约1度电,一天下来中国人仅凭这一项倡议所节约的电力能源已经不可小视。13亿人口一起行动起来,这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2007年,我国政府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更为坚定,制定了全面落实节能降耗的各项具体措施。在今后4年内,我国将关停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亿吨,落后炼钢产能5500万吨。与此同时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水电装机3亿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3000万千瓦、风电装机3000万千瓦,到那时中国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将由2005年的7.5%提高到15%。

为了全人类以及对子孙后代负责,我们正在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链接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于1988年创建的一个政府间机构,其任务是对全球范围内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措施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方面的信息进行评估,并根据需求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实施提供科学技术咨询。IPCC不直接评估政策问题,但所评估的科学问题均与政策相关。IPCC已发布了四次评估报告,并成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科学基础,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产生了重要影响。

 

气候变暖对人类的一些影响

摘自《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气象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