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知道即将接受采访的是一位“青年科学家”,但是当记者见到蔡广研时,还是感到意外:与解放军总医院肾科副主任的头衔相比,他更像一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全身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
“那些实验室照片是在后半夜拍的”
在解放军总医院肾科走廊尽头的小型会议室,
“我主要从事慢性肾病研究,包括原发性肾病以及由狼疮、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肾病。”蔡广研进一步解释肾病机理:“肾脏作为排泄器官,承担滤过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小球。病理显示,肾病后期肾小球表现为硬化,从而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肾小球的硬化受很多因素调控,研究这些调控因素,从中找到关键环节,就有可能成为治疗的突破点。”
工作以来,蔡广研负责过多个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一些项目,还参加了973有关项目。
临床科研同时做,加班加点就成为家常便饭。“2000年我们团队处于申请973项目的冲刺阶段,差不多有1个月,每天在单位工作到深夜。你刚才在走廊上看到的宣传板,上面那些实验室照片就是我们在夜深人静的后半夜拍的。”
蔡广研所在的肾病研究所经过近10年努力,发现人体正常的“凝血”功能参与了对肾小球硬化的调控。2004年,他们凭借“IgA肾病凝血纤溶与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的分子机制及干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带着自荐信,独自来京
采访过程中,蔡广研多次提到中华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陈香美教授。对于他来说,陈教授不仅是老师,更是伯乐。
1996年,刚从白求恩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蔡广研与所有毕业生一样,面临着找工作问题。当时双向选择刚刚实施,多数毕业生还在被动等待计划分配;与他们不同的是,年仅24岁的蔡广研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明确想法,并表现出很强的行动力。
“我从专业杂志上了解到陈香美教授的研究,以及她所领导的解放军总医院肾科。”蔡广研回忆说:“领军人物陈香美教授当时留学归国不久,科里的学术骨干平均年龄不到35岁。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科室。”
带着自荐信,蔡广研独自来京。不巧的是,陈教授因外出开会而未能与他见面。通过几次书信交流,蔡广研给陈教授留下良好的印象,他如愿以偿进入解放军总医院,开始了从医之旅。
“做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蔡广研介绍说,肾病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疾病。“特殊之处在于,肾脏位于人体代谢终端,许多疾病和药物最后都会对它造成损伤。而且肾病的隐秘性很强,有的人感觉有点眼睑浮肿或者腰痛,一做检查,已经肾衰竭了。”
有一个病例给蔡广研留下深刻印象。一位18岁的云南小伙子因上呼吸道感染在当地医院就诊,检查的时候发现尿液异常,很快又出现肾功能异常。开始诊断为急性肾炎,然而经过短暂治疗,病人肾功能反而迅速恶化,于是转院到解放军总医院肾科。接手病人后,蔡广研果断地决定做加急肾活检。病理结果显示,病人患的是急进性新月体肾炎,因时间延误,肾组织慢性化损伤非常严重,已不可逆转,今后只能依赖透析维持生命。蔡广研对此深感惋惜:“连续检查血肌酐有进行性增高趋势,就应该尽快做肾脏病理活检。如果当地医院的医生有这个意识,或许可以避免这个结果。”
蔡广研认为,对于罕见病种,有理论依据才能主动诊治。“内科治疗临床经验很重要,但是理论指导更重要。做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并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虽然我国大部分医院的医生并不承担科研任务,但这不能成为不学习的借口。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医生完全可以通过期刊、网络了解他所从事领域的研究进展。”
蔡广研,医学博士,解放军总医院肾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兼任全军肾脏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