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博谈杂议

2007-11-2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第19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今天,我们要建设一个无比美好而和谐的精神家园。它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充满着时代的生气和活力。这是叫人思索、催人振奋的主题。“中华传统文化当代意义三人谈”,从不同侧面探讨建设精神家园问题,各呈风采,颇有见地。

叶朗教授主讲《中国传统

文化中生态意识》,他首先高屋建瓴地指出:“国际社会的一个崇高理想是推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认为“生态意识”就是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突出的表现,针对人们普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分析了当今对自然环境破坏的情况,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艺术家的观点,深入地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他说,“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生就是“仁”,就是善;人与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应该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使万物都能“各适其天”;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的生命和生意,在其观赏中有“仁者”的“乐”;还通过《聊斋志异》等作品赏析,谈论了生态美学的意识。他系统地讲解了生态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对我们学习理解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有很深的启迪意义。

杨叔子教授主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文化哲理的凝现》,他从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观、变化观、本质观几个方面,揭示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的道理。运用文献理论和典型事例,论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很有说服力。他讲,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爱民。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尤其精彩地叙说“什么叫中国特色?我讲:背靠五千多年,坚持‘三个面向’。”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交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旨,立论鲜明,论证逻辑力度强。

最后,我们欣慰地读到李肇星先生的文章《中华文明的传统精神与对外关系》,他以亲身经历、新的视角,探讨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问题,突出地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的思想,生动地描述郑和率领船队抵达非洲的壮举与精神,“中国带去的不是枪炮和殖民主义,而是亲和;载回的不是黄金和奴隶,而是象征吉祥的长颈鹿。”大家为他鼓掌喝彩,充满自信心地认识到,世界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有远大的前景,是奋斗的目标。

读2007年第19期“光明讲坛”的文章,如登临黄山光明顶,领略到美妙的风光。我们面对生存现状,要树立“生态意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要坚持“民族精神”;又好又快地促进经济发展,要发扬光大中华文明,搞好对外交往,努力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甘肃平凉师范学校 王韶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