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多元他者中的对比

2007-1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虎 我有话说

哲学的发展,需要不断面对多元他者,克服原有体系的限定,不断进行外推,进行融合与创新。就此而言,学者们不应以思想的自我封闭为“纯”,以吸纳他者为“杂”,反而应重视思想开放、外推与创造精神。在开

放与外推过程中,以有统合与创新为“纯”,以多元并陈为“杂”。以中国哲学为例,其强韧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就在于能够不断地向多元他者开放,认清新的社会形势,吸纳其他学派或外来思想的优良因素,在外推与统合的辩证历程中进行思想创造。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溯自远古,历经夏、商、周,到先秦诸子,儒、道、墨、法、名等众家蓬勃兴起,各家皆意识到自己存在于多元他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各领风骚,可谓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其中尤以儒、道两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深。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黄老道家在汉初兴盛一时,至汉武帝更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若自我封闭,不能继续外推与超越,加深思想的基础,即便是儒、道两家,也终不免于没落。汉末至南北朝时期,中国本土思想中,儒家的经学仅存一缕香火,期间虽有道家在玄学方面寻得自我超越之机,再度蓬勃一时,但道家哲学最终还是靠道教的发展才得以延续其慧命的。这时主要由于佛学的传入而出现了新的思想挑战:一方面佛教通过格义,对中国人进行外推,使中国士人易于了解;另一方面中国士人也既痛苦又快乐地向这一外来的他者开放,并致力于获取新的语言与论述,进行融合与创新,使得中国哲学在原有思想基础上成功地回应了他者的挑战,并在这一回应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振兴,转他为我,产生了新的统合,形成了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禅宗、净土宗等各宗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和佛学体系。这一时期由于传统儒学未能在本体论、宇宙论、心性论等方面更进一步寻求突破,无法满足后来士人在思想与心灵上的需求,以至于在玄学与佛教的冲击之下,经过近八百年的沉寂,直到唐代才重现复兴之机。其真正的再度发展,则是要等待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等北宋五子的出现,至南宋的朱熹而集理学之大成;自南宋陆九渊开心学之先,至明朝的王阳明集其大成,也创造了辉煌的哲学成果;这一时期可视为儒学在多元他者中进一步精进和融合的过程。宋明诸儒在坚守儒家襟抱的同时,为维护儒学的生命力,并再创新局面,必须直面多元他者的挑战,将儒家以伦理价值与政治哲学为核心的关怀,发展至形而上、宇宙论的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主体性的根基以至心性之本原。所以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多有吸纳与综合佛教、道家与道教思想成分者在。

过去有些学者为了维系他们所谓“纯儒”的形象,极力避免言及其受佛教、道家和道教思想影响的痕迹;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最高峰的宋明理学,究竟是如何实现三教合一的,他们更是讳莫如深。孔令宏先生《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一书的出版,就弥补了这一重大的学术研究空白。该书上篇,作者研究了理学的兴起与道家、道教的关系,分析了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与道家、道教的史料,梳理出了二者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朱熹哲学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研究了心学先驱陆九渊与道家、道教的关系。下篇中,作者运用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梳理了道家、道教哲学思想的演变,考察了朱熹纳道入儒的表现和手法。在具体考察朱熹哲学对道家、道教义理吸收与改造时,紧扣朱熹哲学的思想结构,站在中国哲学史的高度,对朱熹纳道入儒做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既指出了其重大意义,又指出了其不足;进而分析了朱熹纳道入儒对他身后的儒家、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并从宋明理学与道家、道教的关系,考察了现代新儒家与新道家的关系。鉴于朱熹哲学在宋明理学中的核心地位,本书不仅对推动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而且对于道家、道教哲学思想的研究,都具有较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